第五章 对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
一、王光祈对传统音乐的研究
这一时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 除了上面所述的专题论文之外, 还出现了一批综合性的理论著作, 这主要集中在中国音乐史学和律学方面的专著。二三十年代, 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并产生较大影响的首推王光祈。
王光祈(1891 ——1936) 于1923 年赴德国留学至其去世期间, 先后完成并出版了四十多种用中、外文写成的音乐论著和文章, 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有《中国乐制发微》、《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中国音乐史》、《中国音律之进化》、《翻译琴谱之研究》等。在他的论著中, 首先以西洋乐律科学理论, 对我国历代庞杂的律学史料作了系统的整理, 并对其发展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当时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乐律理论源于古希腊之说提出了质疑, 而指出我国乐制可能与古代巴比伦有关的观点; 同时他根据进化和音乐实践先于乐律理论的观点, 认为律调只能是音乐和科学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的产物; 此外对汉代以后的京房六十律、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等, 认为从音乐实践角度看没有价值等。
他的论著还涉及到中国传统乐器和乐队的发展, 以及古代器乐作品、诗歌音乐、古谱翻译等诸方面研究。他在1934 年的音乐博士论文《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则历史地考察了戏曲的音乐、表演形式等多方面的沿革。此外他用德、英等国文字撰写的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十多篇论文, 发表在德、英、意等国的有关书刊上, 包括1929 年为重新修定的《大英百科全书》、《意大利百科全书》撰写的有关中国音乐的条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之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音乐的窗口。王光祈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 不仅在当时和后来对我国音乐学者有所启发, 并对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我国比较音乐研究的先驱, 王光祈还先后著有《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前者研究了中国、埃及、印度、阿拉伯、希腊及欧洲中古时代到近代的律制进化; 后者介绍了东方一些国家的音乐情况。另外在《中西音乐之异同》、《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等论著中, 论及了中西音乐在乐律、单音音乐与复音音乐、音乐韵律和音乐美学等方面的异同, 以及中外音乐相互交流, 影响的历史。王光祈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 不仅有纵向的历史考察, 并有横向的比较, 正由于他的研究建立在较为广阔的视野基础之上, 因而较之当时国内外其他关于中国音乐的研究更为深入。
二、其他对传统音乐研究的论著
除王光祈外, 进入本世纪后有不少学者以现代人的新思维新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研究。
1916 年, 萧友梅以《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 在德国获得了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这篇长达八万字的论文中, 他对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乐器以乐队组合的方法, 作了专门性的系统梳理。
1922 年与1925 年, 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叶伯和在成都先后出版了他的《中国音乐史》上下卷。他以进化论的观点阐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体变化, 以及律调、乐谱等部分的历史发展, 开创了中国音乐史学的先河。
接着相继编著出版的有童斐的《中乐寻源》( 1926 年), 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 四册1928 年—— 1929 年), 许之衡的《中国音乐小史》( 1931 年), 孔德的《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 1926 年) 。另作为音乐院校教材, 有萧友梅编写的《旧乐沿革》( 1939 年), 缪天瑞的《音乐史话》, 及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 1944 年) 。他们都从不同层次、角度, 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进行了论述。其中童斐的《中乐寻源》是一本论述包括律调理论在内的我国古曲音乐和传统歌唱( 包括戏曲) 艺术的通俗性著作, 在当时流传较广。而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则内容充实, 对史料力求辨伪存真, 并注意与活的音乐联系, 特别就雅乐与俗乐, 戏曲音乐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成为四十年代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与上述这些着眼于中国传统音乐纵向历史研究不同, 四十年代初吕骥的《民间音乐研究提纲》, 则从既存的传统音乐形态为着眼点, 从横向的角度对传统音乐进行了分类, 并从目的、方法、范围等方法论上进行了建设性探讨, 从而对传统音乐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