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视镜头前的表演
1.8.7 第七节 塑造人物性格

第七节 塑造人物性格

“性格”一词对表演来说,尤其对很多从事演艺职业的演员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

什么是演戏?演戏就是演人物关系。什么是塑造人物?主要是塑造人物性格。生活中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在影视文学创作中也是同样如此,一部好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而那些鲜明的人物性格往往是紧紧围绕着人物的命运展开的。

演员创造角色其一切分析及研究都是为突出体现人物的性格。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没有性格的人物是没有生命的。但就性格创造来讲,戏剧创造与影视创造在演员的挑选上似乎决定着一半的人物性格,也就是说二者在明确人物性格后而选择的演员上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

戏剧舞台由于离观众较远,再加之演员的夸张化装造型,一般情况下不太强调演员的外形,只要“戏好”,声音好,其形象完全可以通过化装造型完成。

而影视则不同,演员首要的是外部形象要符合镜头的特殊要求;其次才是能否胜任人物角色。这一点已在前面讲过,由于受摄影机镜头的光学原理及纪实的特性要求,即便同样的造型,也要要求演员本身要与角色形象距离贴近。所以说演员的外形是否合适角色要求的外形十分重要。

笔者十八年前在央视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时,是直奔曹操这个角色去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演员,我很清楚我的外形与要求的曹操有很大距离,但用表演能力来驾驭这个角色我是非常有信心的,但结果是在几名导演的说服下我演了刘备。按当时的心情来说我是完全不喜欢刘备这个角色,我觉得创造这样一个人物是费力不讨好。在百年的京剧舞台上没有哪一个演员是演刘备出了名的,事实上创造这样一个人物倾尽了我全身心的精力。

举这样的例子,是说一般演员很难在影视镜头前扮演与自身反差很大的角色,这一点在表演艺术中早有三点区分:本色演员、类型演员、性格演员。

从这三种类型演员中不难看出,所谓“本色演员”就是不管演什么角色都在演自己,但必须是碰到与自身外形、气质等大致相同的角色才能胜任。这类演员包括老、中、小都有,其中以年轻刚上镜的演员为多。

“类型演员”也是由演员自身条件来划分的。简单地说就是,只能演一个类型系列的人物。比如某个演员自身长得很白净,生活中给人印象文绉绉的,那么他就只能去完成这类系列人物,如教师、工程师、文员、医生、文化局长,等等。类型的决定并不是演员本身演技不行,而是受影视镜头的特殊要求所局限。很多类型演员对此“愤愤不平”,而总想有机会能在类型上突破一次。这一点可以理解,他们在舞台上创造过很多不同类型的人物,然而期盼也好,不平也罢,但在镜头前往往越演越失真。

当然不是说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其中也有一些演员在本色、类型中逐渐突破防线,创造出距离自己较远的人物形象来。

“性格演员”一般来说是使用技巧来塑造人物的,也是能塑造离自身较远的人物形象的。叶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是这样比较精辟地论述的:“演员体现角色的性格必须追求心理特征与外貌特征的多样统一。中国演员一贯注重形神兼备,在形象设计、刻画方面力求外貌、声调、表情动作等与性格的心理方面和谐统一,从形中透出神来,达到形神高度统一的境地。”

事实上,在影视创作中真正达到形神兼备的演员尚不多见,尤其是像《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扮演者那样,将美与丑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演员更是少见。

img82

图6-5 影片《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

还有《列宁在一九一八》中列宁的扮演者史楚金,将列宁的形象及性格鲜活且生动逼真地再现于影幕之上。

img83

图6-6 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史楚金扮演的列宁

从塑造人物的性格到演员的不同创作类型,整体都是趋于影视创作对不同角色的需求,无论是本色演员还是类型演员、性格演员,其表演创作中把握人物性格,做到形神兼备,是演员所要达到和所追求的。在不失真的原则下,尽最大努力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也是每个演员务必要努力的方向。

表演创作中流行一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大演员”,事实上无论小角色也好,大演员也罢,其成功的经验都是创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