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兴于诗 《诗经》选读
1.12 尾声:赋诗言志

尾声:赋诗言志

《诗经》在春秋时代是有实用性的,孔子也把它作为教材教学生,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充分说明学诗的重要性。在社交中,人们也常常赋诗表达情意,交流感情。在外交中,外交官员讲究辞令,表示自己有教养,也常常以诗作为“装饰品”。外国宾客来访,在接待场合,主人往往赋诗一首或以诗中一章作欢迎辞;外宾也赋诗一首或一章作答辞。双方的意见、要求、情谊借诗“断章取义”地、委委婉婉地表达出来。下面举一个晋国与郑国的外交活动中赋诗言志的场景。

公元前526年三月,晋国大臣韩宣子(韩起)到郑国去访问。当时的形势是晋国与楚国争霸。晋国在北,楚国在南,郑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但郑国还是亲晋以对付楚国。而今晋国大臣来访,郑国岂能怠慢?当时郑国执掌大权的是著名的大政治家子产。

韩起原来有一副玉环,其中一只在郑国的富商手中,他想把它弄回去。子产说这不是我们郑国府库里的东西,不能这样做。子产不亢不卑地顶了回去,韩起也只得罢休。

夏四月,韩起离郑。郑国六位大臣在郊外为他饯行。韩起说:“请各位大臣赋诗一首,我可以了解贵国的意图。”

子产赋诗《羔裘》:

羔裘如濡,

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

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

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

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

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

邦之彦兮。

这是一首对刚直不阿、文武兼备的人的赞美诗。韩起听了说:“我实在不敢当。”

郑国大臣子太叔赋《褰裳》: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诗中含义:你不跟我好,难道没有别人跟我好?韩起一听就明白,赶忙说:“有我韩起在,难道敢让你去侍奉他人么?”

子太叔赶忙拜谢。

接着韩起又发狠话:“若有(去找别人)这回事,我们恐怕不能善始善终友好下去吧!”

另外四位大臣先后赋了《野有蔓草》、《风雨》、《有女同车》、《萚兮》。

最后韩起很高兴地说:“看来郑国快要兴盛了。贵国几位大臣用国君的名义接待我韩起。你们所赋的诗都不出郑国,而且都表示友好。你们几位大臣是可以连续在贵国当政的人物,这样下去,我可以不再对我们两国关系担惊受怕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诗经·郑风》中读到郑国大臣所赋的这些诗。

接着韩起“答赋”,赋了《我将》。这首诗在《诗经》的《周颂》中:

我将我享,

维羊维牛,

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

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

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

畏天之威,

于时保之。

这是一首祭祀上天和周文王的诗,大意是:我要效法文王,以他作典范,勤勤恳恳谋划安定四方。勤劳国政,敬畏上天,保卫国家,长享太平。好大的口气,不失霸国大臣身份,他暗示晋国一定能安定四方。郑国大臣也能心领神会,因为郑国也在这“四方”范围之内啊。

春秋时代外交活动中赋诗言志的事例很多,也有对诗生疏而当场出丑的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