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兴于诗 《诗经》选读
1.2 前 言
前 言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思想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姿多彩,对后代诗歌产生巨大影响,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孔子说:“兴于诗。”兴,起始的意思。诗的感动力特别强,又易入耳入心,可以把人导向好的方向,让人积极奋起。《诗经》就是这样的典型。

《诗经》在成为儒家经典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集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方方面面的诗歌,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成书。这些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传诵。到了汉朝,独尊儒术,《诗》被尊为《诗经》。它在我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代的诗与歌关系密切。《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按内容和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宋人郑樵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国”是当时地域的通称,不是现在所说的国家。“风”是从各个地域采集来的歌谣。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调。它的范围东起山东,西达陇东,北至河北,南临江汉广大地区。《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民歌,小部分是贵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雅”是“正”的意思,是所谓“正声”,是周天子直辖统治地区的乐歌。《雅》又分为《大雅》与《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其中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外,其他大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作品。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主要是周天子、诸侯祭祀用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恋爱婚姻、农牧渔猎、娱乐民风、徭役战争、贵族享乐、朝会宴饮、政治讽喻、民族史诗等各个方面,应有尽有,堪称是反映我国两千多年前社会生活的一幅绚丽的图卷。人们热爱生活,热烈追求幸福,厌恶丑陋现象,反抗剥削压迫。这一切对今天来说仍然十分宝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诗经》写作手法通常来说有三种:赋、比、兴。鲁迅先生在他所著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赋”,铺陈直叙,就是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出来,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作为形象化的思维表现方法,比、兴经常结合在一起,有时难以区分。

举例来说,《卫风·氓》就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展开铺叙。先叙婚姻受骗,继叙悔恨交加,终写感伤决绝。在情节的叙写之中,把抒情感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感情的起伏跌宕。《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就是以彼物比此物,表达思念的殷殷之情。《诗经》开卷第一首诗《关雎》,以雎鸠关关呼叫相互和鸣,引出男女相互爱慕,终于结成美满婚姻。将比、兴结合在一起,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是对爱情盛衰的比方,又是见物起兴,以引发自己的感叹和哀伤。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或称之为“六诗”。

《诗经》语言源于生活,又经润色加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不仅注意选词配色,而且在形容处多用双声、叠韵、叠字,增强形象感与音乐美。以“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描杨柳之貌,“杲杲”绘日出之容,“瀌瀌”摹雨雪之状。许多语言是匠心独运,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警语成语,如“小心翼翼”、“一日三秋”、“不可救药”、“如切如磋”等,至今仍活在人们的语言文字之中。

《诗经》的抒情篇章有三个本质特点:①本文短;②常比兴;③多叠咏。本书选的以短诗居多,名篇居多。为了帮助中学生读者阅读方便,对所选之诗加以较为详细的注释,译成白话文,并作简要的评析。

古诗翻译较古文翻译难度更大,除了达意之外,还要讲究格律、音韵、意境。本书“今译”只是力求“信达”,不敢奢望译得“雅”,只是让读者读懂原诗,进而欣赏原诗。好比乘筏渡河,到了彼岸,即使把它丢弃一旁也在所不惜。

《诗三百》在春秋时期具有实用性,因此本书的尾声中举了一则当时晋国与郑国进行外交活动的事例。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官员赋诗言志,沟通思想,表明态度。这样的外交活动是多么文质彬彬、生动有趣、富有诗意!以此故事结束本书,意在回应本书所用书名的本旨—兴于诗。

黄 音

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