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近川剧
1.6.1.1 一、班社和科班、科社
一、班社和科班、科社

班社就是今天的剧团。科班、科社就是今天的川剧学校和训练班、培训班。戏班是戏曲的团队组织,是戏曲传承的主要载体,过去是这样,今天同样是这样。川剧历史上的戏班和科班、科社其数量难以估算,正因为这样,才有川剧长期一统巴蜀戏剧舞台的辉煌历史。

1.庆华班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创立于成都棉花街药师殿,是川剧第一戏班,它的成立标志着川剧的正式形成。庆华班专唱高腔剧目,招徒授艺,在川南、川西活动长达百余年,被川剧界誉为圣人的康子林,曾是庆华班的末班徒弟。(见图4.1)

2.舒颐班

清雍正年间,由江苏艺人来成都开设的昆曲戏班,常与川剧胡琴、弹戏、高腔交流促进,部分艺人先后加入川剧大名班,致力于苏昆变川昆的实践,后全班加入三庆会,将昆曲的《醉隶》、《拾黄金》、《坠马》、《活捉三郎》、《文武打》、《议剑献剑》、《双下山》等剧目引进川剧。川剧的昆腔演唱形式和昆腔剧目与舒颐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3.燕春班

清道光年间创立于合川县,以高腔为主,足迹遍及川东、川中、川北地区,活动时间很长,后合并于成都三益公。

4.大名班

清咸丰年间成立于资阳,该班注重演出质量,鼓励创新,是最负盛名的川剧戏班之一,以演唱高腔为主,主要演员有肖遐庭、罗开堂、岳春等。该班的另一建树是创办了“三字科班”培养出如傅三乾、蔡三品、刘三凤、李三官、唐三春等一大批优秀的川剧人才。常演出的剧目有《御河桥》、《结草报》、《晏婴说楚》、《伯邑考》、《黄金印》、《竹林堂》、《西川图》、《冲霄楼》连台本和一大批三国戏、列国戏。

5.全胜班

图4.1 《蜀伶杂志》庆华班

清咸丰十二年(1852年)创办于泸县,该班家底雄厚,演员阵容强大,曾远至湖南一带演出,主要演员有李三官、李奔、刘幺簧、蓝彩霞、刘三凤、王三红、邓安安、柯键、杨兴发等,演出剧目有《菱角配》、《玉蜻蜓》、《碧霞宫》、《红梅阁》、《琵琶记》、《投笔记》、《黄金印》等一大批高腔戏。

6.义泰班

清道光年间创立于南充,是川北规模最大的戏班。以弹戏、昆腔为主,主要演员有鲜耀山、楚吉山、郑耀山、赖素莲、石兴澈、贾雨山等,常演出剧目有《春秋配》、《苦节传》、《花田错》、《杀狗惊妻》、《梅绛亵》、《烧棉山》、《欢娱楼》等。

7.宴乐班

1902年成立于成都,为川西河著名班社之一,影响极大,主要演员有萧楷成、尹华轩、邓少怀、鄢炳章等。主唱高腔。常演剧目有《北邙山》、《武家坡》、《疯僧扫秦》、《凤凰山》、《长生殿》、《彩楼记》、《琵琶记》、《庆云宫》、《风筝误》、《醉隶》等。

8.洋益班

清光绪年间成立于射洪县,该班行当齐全,剧目丰富,主要演员有刘光庭、张明清、张明玉、吴瓜子、龚锅盔等,擅长演出三国戏、目连戏及江湖十八本。

9.长乐班

1906年成立于成都,以高腔为主,主要演员有蒋润堂、唐广体、游泽芳、丁绍武等。常演剧目有《堂会三拉》、《画梅花》、《意中缘》、《全三节》、《活捉王魁》、《九里山》、《彩楼记》等。

10.金玉班

清光绪年间成立于内江,该班演员众多,实力雄厚,常以金泰班、玉华班分班演出,名角甚多,有张德成、段斌臣、曹俊臣、潘云程、唐彬如、蒲松年、聂丽君、陈桂贤等,演出剧目有“五袍”、“江湖十八本”以及目连戏的连台本。

11.三太班

图4.2 鹤龄班班牌

清光绪年间成立于涪陵,主要演员有陈氏三兄弟、何大全、九根毛、石长寿、嫩白菜、秦春桃、罗芹香等。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往清溪场演会戏,所乘之船,江中触礁,船破人亡,该班不复存在。

12.三庆会

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长乐、宴乐、怡乐、翠华、彩华、太洪、舒颐、桂春等班社的部分艺人联合成立于成都悦来茶园。由德高望重的杨素兰、唐广体、康子林、萧楷成、贾培之先后任会长。三庆会精研艺事,改良戏曲,编写剧本,培养科生,在原各班声腔演唱的基础上,将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熔于一炉。如果说“庆华班”的成立是川剧形成的标志,那么“三庆会”的诞生就标志着川剧声腔艺术的完整统一,将川剧艺术推向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川剧艺术的大格局形成了。三庆会为川剧艺术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1992年12月,成都市振兴川剧领导小组、成都市文化局等单位在悦来茶园举行了隆重集会,纪念三庆会成立80周年,立石碑一座,上书“川剧著名班社三庆会旧址”。碑文写道:“八十年前之成都风云变幻,民主主义之思潮波澜阔壮,川剧名伶倡艺人之自主,协力同心挽艺术之危亡。发扬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之精神,创建三庆会于悦来茶园,既今锦江剧场。精研技艺,革除陈规陋习。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改良,为川剧繁荣昌盛而呕心沥血,在华夏艺坛万古流芳。今日锦江乃全国剧场一枝花,正把三庆会精神弘扬。”有文人题楹联道:“顺潮流梨园五腔归一统,迎世纪氍毹百卉竞千秋。”三庆会的历史功绩,尽在其中。

13.鹤龄班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创立于合江县南乡白鹿场邓家祠,该班名伶甚多,兴旺时有100多人,常在四川各地巡回演出,以演出高腔四大本,目连戏连台本为主。戏班长达117年,班牌犹存(见图4.2)。

以办科班(社)培养川剧艺术接班人,是前辈艺人聪明才智的体现。

川剧第一班“庆华班”从成立那天起就这样做了。其他班社相继仿效,使川剧艺术经久不息,代代相传。历史上的科班(社)与戏班一样,数量之多难以估算,影响大、时间长的有三字科班、臣字科班、瑞林科班、自志科班、玉腺科班、怀宁科班、三庆会升平堂、川北一乐科社、成都文华科社、射洪桂华科社、彭县金兰科社、宜宾钧字科社、广汉玉清科社、西充三益科社、重庆裕民科社、古蔺绍俊科社、贵阳天曲社、自贡品玉科社、重庆进德科社、成都新又新科社、达县金伶科社、合川群伶科社、仪陇亦乐科社、巴中唱叙科社、大足同乐科社、平武杰英科社、潼南清文科社、阆中振兴科社等数不胜数,它们为川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