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近川剧
1.1 前 言
前 言

以戏曲为例,我国历史上有戏曲394个,1949年统计时有360个,1982年统计时下降到317个,2004年统计时只有260个,短短的55年损失了100个戏曲剧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1]

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江河纵横,人文荟萃。川剧这一地方剧种就孕育在巴山蜀水之间。明清以来,川剧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流派纷呈,姹紫嫣红的梨园盛景,绵延数百年。清末民初是川剧的鼎盛时期。到了民国后期,经济萧条,川剧又濒于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川剧舞台春风吹又生。旧时的戏班多数纳入国有编制,迎来了川剧的春天,川剧又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花开花落,川剧也绕不过这一生存法则,被誉为“天下第一戏”的川剧,曾经一统巴蜀戏剧舞台的黄金时代,如今却远离了观众的视线。随着现代艺术的多元,戏剧观众,尤其是青年人欣赏艺术的审美取向的转移,川剧再次落入低谷。川剧的现状堪忧。

一是川剧团的消失。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境内有200多个川剧院团,1978年统计时有160个,1980年统计时有127个。35年过去了,如今仅有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川剧院和极少数地市州川剧团了,而多数川剧团招牌更换,逐步销声匿迹。绝大多数县川剧团从80年代开始,陆续解散、撤销,所剩无几,即使个别县川剧团存在,也是名存实亡,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川剧演出。

二是演职人员流失、萎缩、断代。地市州川剧团从8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上没有新鲜血液的输入,即使零零星星招聘几个演职人员,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行当不全,锣齐鼓不齐,断代严重,正常的川剧演出难以开展,步履维艰。特别是有些优秀传统剧目的演出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改变了它的历史原貌,违背了保护法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规定。令人痛心!

三是观众断代。川剧的观众多数在农村,但县剧团的解散直接中断了农村观众;地市州剧团生存艰难,无暇顾及,也成为观众断代的原因。这样的趋势正从农村包围着城市,情况令人担忧。

四是硬件设施的缺失。大部分剧团没有自己管理的剧场,演职人员没有练功、排戏场地,基本功荒废,为数极少的演出其质量也大大下降,观众也没有看戏的场所。越是少演、不演,观众就越来越少,观众越少演出越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状况,如专门培养川剧艺术人才的学校和专门研究川剧艺术的机构都不再“专一”了,说明了川剧现时的生存窘况。

中国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保护、振兴川剧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从学生抓起,我们编写这一读物,旨在“润物细无声”,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懂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川剧是百花丛中的一员,多一声鸟叫,就增一分春色。四川要从文化大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川剧举足轻重,这一块缺失不得。

【注释】

[1]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