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观地貌学
1.2 前 言
前 言

景观,很美、很复杂;地貌,知之者甚少。当以观景之眼观赏地貌、以赏景之心品鉴地貌时,有了“景观地貌”一词。然而出自地理学、地质学之中的“景观”和“地貌”,却难以被理解,给观景之人留下的疑问甚多。要解答这些疑问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部分难题或许经过多年辛勤研究仍无法找到答案。本教材以普通大众看到的地文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景观形态、景观的成因类型和物质基础等角度对作为“风景”的地貌进行归纳与讲解,以期增加公众对地貌景观的感知能力,也为挖掘景观地貌的科学美、展示景观地貌的形态美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实现地貌的景观价值这一宏大愿望,《景观地貌学》试着向前迈一小步。以地理空间单元为第一原则,根据空间规模将地文景观划分为中微型景观和普通视域景观。中微型景观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需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设备才能看得清楚的景观,如矿物晶体;其二,需要经过挖掘、打磨等实验处理才能充分展现的景观,如化石、宝石;其三,需要专业解说才能读懂的景观,如地质剖面、构造形迹。再根据空间形态将视域范围可以直接观察的地貌景观划分为山岳、峡谷、丘陵、平原、水体、海岸及岛屿等基本类型,并以景观成因和物质基础进行类型细分。

理念变化一小步,知识应用一大步。努力让地球科学的理论观点变成旅游应用的基础,让游客轻松感知地貌的科学美是本书的初衷。地貌是风景的载体(形态、色彩优美的地貌其实就是风景),但还不能完全等同于风景,主要是因为游客难以捕捉地貌的科学美。全书通过照片、示意图和简短的文字来描述景观的形态特征、地貌学成因和科学内涵,并以此向普通大众展现地貌的美学价值。

全书共分九章,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由刘超、程璜鑫编写,第四章由刘超、刁贝娣编写,第五章由刘一举、黄克红编写,第六章由李维、卢丽雯编写,第七章由黄亚林、刘超编写,第八章由刘超、苏攀达、杨洋编写,第九章由刘超、逯梦强编写。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掌握本书的教学内容,由刘超、刘一举设计、编写了各章思考题。全书由刘超统稿。

本书强调理论系统的科学性,注重景观类型的完整性、典型性,将成景过程与景观特征相结合,体现了地貌学理论亲民性应用的特色,既适合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地理科学、景观规划及设计类专业本科生学习,又可作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导游服务等部门和单位的培训教材,也可供相关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得以成型、出版,要感谢许多人。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启发,相关学术观点、图文表格等资料以文献的形式进行标注引用。编写过程中承蒙恩师曾克峰教授的鼓励和指导,成稿后又给予多次审读、修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环境与国家公园实验室黄山地貌及山岳景观研究团队和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的同志为景观特征分析提供了大量照片及素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区域规划系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安徽省地质遗迹保护经费提供了专项资助。丁镭博士、胡梦晴、夏会会等同学做了许多具体的辅助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虽经多番努力,书中仍有一些摄影作品或是旅游照片无法找到原始出处,谨为对地貌景观的有力讲解,在此特向原创作者致以深深歉意和衷心谢意!

尽管本书编写过程中作者力求以简单的语言、新颖的观念、完整的体系来表达地貌景观的成因、特征及旅游开发价值,但限于时间和水平,书中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能使之更趋完善。

刘 超

2015年11月30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