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房四宝、年画、剪纸和风筝
一、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素称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之首。
(一)湖笔
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属湖州府,故称湖笔。湖笔自元代以后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湖笔被赞为“毛硕之冠”。
(二)徽墨
徽墨产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和休宁县等地,因历史上属于徽州,故名。徽墨创始人是河北易州制墨名家奚氏。唐末五代奚超携子奚廷珪来到歙州,利用当地茂密的松林,总结了北方制墨的经验,改进捣松、和胶、配料等技术,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南唐后主李煜赐其国姓李。宋宣和二年(1120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墨”之名从这年始定。明代徽墨制造形成了以歙州地区为中心的“歙派”和以休宁地区为中心的“休派”两大派系。自清代初年开始,形成了清代墨界的四大家。道光以后唯胡开文一家,独领墨艺风骚。从此徽墨驰名天下,其特点是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素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之誉。
(三)宣纸
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因历史上属宣州府,故名。始产于唐代,它的原料是青檀皮。清代才掺和稻草,改变了用料比例。宣纸分生熟两种,生宣渍水渗化,作写意画最好,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工笔,细描细写,为书画最理想的用纸。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便于收藏,因此有“纸寿千年”的说法。安徽宣纸造纸技艺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四大名砚
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砚。
1.端砚
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因隋在肇庆设端州府,所以称端砚。端石是一种水层岩,开采于唐,宋代已为世所重,其特点是石质细,易发墨,墨汁细稠而不滞,不易干涸。端石以紫色为主,名贵的石品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苏青、冰纹等。端砚贵有石眼,它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的石核形状的眼,人们利用石眼花纹雕刻的砚台尤为名贵,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端石块大的不多,故多随形雕刻,追求气韵。端砚为四大名砚之首。
2.歙砚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屯溪区两地制作的石砚称为歙砚。砚石主要产于今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又称龙尾砚;历史上,婺源县龙尾山属于歙州,故名。歙砚石以青色为主,名贵的石品有金星、金晕、银星、眉子、螺纹等。歙砚制作石料稀珍,开采艰难,雕刻费力,以浮雕浅刻为主,精细工整,被称为“艺林瑰宝”。
3.洮砚
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洮砚采用当地临洮河绿漪石为料,砚石色泽如碧玉。洮砚以发墨快亮而耐用,蓄水持久而不耗,笔吸墨匀而护毛,书画流畅而清爽的特点闻名于世。砚常设盖,纹饰刻盖上。
4.澄泥砚
曾产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晋城市一带。将澄浆泥淘洗、去除杂质,制成各样砚形坯,加上纹饰人窑焙烧而成。山西省绛县的澄泥砚最著名。制法已失传。
二、木版年画
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艺术品。木版年画出现于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宋代,明代中叶起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著名年画产地应运而生,清乾隆年间更为盛行。内容大多含祝福新年的意思,也有描绘农事场面等。中国的雕版印刷技艺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著名年画产地主要有:天津市杨柳青、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以上被誉为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广东省佛山市等地。
(一)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产于天津市杨柳青地区。始于明崇祯年间,到清中后期最为风行,有“家家会刻舨,人人善丹青”之誉。这里的年画是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保留了民间绘画的技法,并受到清代画院的影响。
(二)苏州桃花坞年画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内桃花坞一带,创始于明末,盛行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木版套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突出,色彩鲜艳夺目,线条简洁明快,形象质朴生动。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辟邪等汉族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三)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年画
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产于潍坊市杨家埠,兴起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时期。
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杨家埠木版年画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简练、粗犷、朴实。
(四)四川绵竹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题材内容广泛,绵竹年画归纳起来有辟邪迎祥、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花鸟虫鱼等。
三、剪纸
(一)概述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始于北朝。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剪纸可分成单色剪纸、彩色剪纸、立体剪纸。方法技巧包括折叠、阴阳刻、刺孔等。
(二)分类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1)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2)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3)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4)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窗花用于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以北方为普遍,北方农家窗户多是木格窗,有竖格、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上面张糊一层洁白的“皮纸”,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辞旧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
喜花是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一般是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还有贴在梳妆镜上。喜花图案题材多是强调吉祥如意、喜气洋洋的寓意。色彩为大红,外形样式有圆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种吉祥的纹样如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
礼花是摆附在糕饼、寿面、鸡蛋等礼品上的剪纸。在广东潮州一带称作“糕饼花”“果花”,浙江平阳一带称作“圈盆花”。礼花题材多取吉祥喜气的图案。在山东为庆贺生子的“喜蛋”上贴剪纸,或将蛋染红露出白色花纹。
鞋花是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面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有花草、小鸟等。
门笺又称“挂笺”“吊钱”“红笺”“喜笺”“门彩”“斋牒”。一般用于门楣上或堂屋的二粱上。其样式多为锦旗形,天头大、两边宽,下作流苏。多以红纸刻成,也有其他颜色的或套色的。图案多作几何纹或嵌以人物、花卉、龙凤及吉祥文字的。贴门笺除有迎春除旧之意外,也有祈福辟邪之意。
斗香花是一种套色剪纸,多用于祭祖祀神等汉族民俗活动时的装饰用,剪纸的题材多选用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卉、人物等吉祥图案。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红、桃红、绿、蓝、橘黄、淡黄、黑等蜡光纸组成,颜色丰富,效果十分强烈。
(三)流派
剪纸可分为南方派、江浙派、北方派。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春蝶、春钱等,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木之下,相观以取乐。据传,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艺人包钧的剪纸,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故有“神剪”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剪纸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1955年,扬州成立了民间工艺社。1979年剪纸艺人张永寿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世纪50年代的《百花齐放》、70年代的《百菊图》和80年代的《百蝶恋花图》三部剪纸集为其代表作。扬州剪纸题材广泛,有人物花卉、鸟兽虫鱼、奇山异景、名胜古迹等,尤以四时花卉见长。
浙江剪纸始于五代,浙江省的窗花剪纸各地都有,风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异。金华地区多为窗花和灯花,乐清的细纹刻纸主要用于装饰龙盘灯,平阳一带送礼时放在礼物上的“圈盆花”最有特色。各地均有用以衣裙、鞋帽的花样。
河北蔚县剪纸源于明代,其制作工艺在中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构图朴实饱满,造型生动优美逼真,色彩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山西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山西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淳朴的特点。
陕西剪纸有“活化石”之称,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陕西剪纸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总的来说,陕西剪纸造型古拙、风格粗犷、寓意明朗、形式多样,包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四、风筝
风筝是以线牵拉、借助风力升空的传统玩具与艺术欣赏品。相传山东省为中国风筝的发源地。早在2000年前鲁国公输般用于侦察敌情,至唐以后转实用为娱乐,清乾隆年间已遍及城乡。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即扎、糊、绘、放。也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扎”要扎得对称;“糊”要保证整体平整;“绘”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类。“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得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得远。在样式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近代还发展出了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山东省潍坊市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形成盛大风筝集市。潍坊风筝创作构思源于生活而不拘泥于生活,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风格和强烈的乡土气息。从1980年开始,每年4月1日在该市举行国际风筝赛会。
此外,北京市风筝(“风筝哈”)、天津市风筝(“风筝魏”)也很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