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础乐理
1.3.1 第一节 五线谱、谱号、谱表
第一节 五线谱、谱号、谱表

一、五线谱

由五条线组成,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线与线之间称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每一条线、每一个间都代表一个音。当要表示比这些音更高或者更低时,可在基本线外加线来表示。在五线谱上方加的线为上加一线、上加二线、上加三线等,以此类推,由此形成的间为上加一间、上加二间、上加三间等。反之,在五线谱下方加的线为下加一线、下加二线、下加三线等,形成的间为下加一间、下加二间、下加三间等。如下图所示:

二、谱号

谱号是用以确定五线谱上音级名称和高度的符号,写在每行五线谱的最左端。常用的谱号有三种:G谱号、F谱号、C谱号。

1.高音谱号

由于高音谱号是由拉丁字母“G”变化而来的,因而又称“G谱号”。在画谱号时从第二线开始画,表示在第二线上的音为G音,依次排列。在此谱号中,C、D、E、F、G、A、B分别在下列位置上:

2.低音谱号

由于低音谱号是由拉丁字母“F”变化而来的,因而又称“F谱号”。在画谱号时我们从第四线开始画,表示在第四线上的音为F音,依次排列。在此谱号中C、D、E、F、G、A、B分别在下列位置上:

3.中音谱号

由于低音谱号是由拉丁字母“C”变化而来的,因而又称“C谱号”。谱号上两条弧线相交处为中央C,它可以记在五线谱的任何一条线上。“C谱号”共有五种,根据凹口对准线的不同分别称为:第一线C谱号、第二线C谱号、第三线C谱号、第四线C谱号、第五线C谱号。

在画谱号时谱号的凹口对准哪一根线,那根线上的音就作为中央C。

通常音乐使用的中音谱号指的是第三线C谱号,中提琴演奏时所使用的乐谱即为第三线C谱号。第四线C谱号又称为次中音谱号,大提琴的乐谱中常可见到次中音谱号。

注意:由于谱号是确定音在五线谱上具体位置的符号,因而在写五线谱时一定不能随意写!

各种谱号的使用,是为了适应人的不同声区和不同乐器的音区记谱的需要,避免过多地加线,便于读谱。但须注意,无论用哪种谱号,每一行五线谱的开头都应写上。有的初学者,只写第一行的谱号,后面就不写了,这是不行的,因为没有谱号就无法确定音高。

另外,当乐曲音区转移,原谱号记谱不方便时,可以临时换用别的谱号。例如大提琴通常用F谱号记谱,但当旋律进入高音区时,常换用次中音谱号。

以高音谱号为例,完整五线谱的标记如下:

三、谱表

加上谱号的五线谱称为谱表。其中加上G谱号的,称为G谱表或高音谱表;加上F谱号的,称为F谱表或低音谱表;加上C谱号的,称为C谱表。其中用第三线C谱号的又称中音谱表,用第四线C谱号的又称次中音谱表。

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号、小提琴、二胡、竹笛的乐曲及女高音、女中高音声部等,通常都用G谱号记谱。

大提琴、倍大提琴、大管、低音长号、大号、革胡的乐曲以及男低音声部通常用F谱表记谱。

中提琴、长号、中胡的乐曲及女中音声部通常用C谱表记谱。

假如音乐要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接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接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接数行五线谱的括号)两个部分。

括号分为圆括号和方括号两种,由G谱表与F谱表用圆括号或方括号连接起来的谱表,称为大谱表,如下图所示:

钢琴、风琴、手风琴的乐谱通常用圆括号连接起来的大谱表;合唱及重奏则多用方括号连接起来的大谱表。

用直线将独奏、独唱声部使用的谱表与伴奏乐器使用的大谱表组合起来,称为联合谱表,如下图所示:

弦乐四重奏与混声四部和声有各自不同的谱表,可作为联合谱表的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