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本章重点:
(一)财政支出数据。财政支出分类方法,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三)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
本章难点:
财政支出分类、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知识点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一、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
(一)财政支出含义: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出,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1、财政支出规模
(二)财政支出数据
二、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一)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1、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1)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分类;
(2)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例如: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
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二)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
三、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1、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改革。
2、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17类、172款和1152项。科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与传媒等。
3、支出经济分类:包括12个类,98个款级科目。12大类分别是: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
知识点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绝对规模指标:政府预算年度财政支出总和。
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从趋势上看,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这是由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决定的。
2、相对规模指标:
(1)当年财政支出/当年GDP: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程度,比重不断上升;
(2)中央财政支出/全国财政支出:反映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比重相对稳定。
二、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G%= △G/Gn-1 =(Gn-Gn-1 )/Gn-1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Eg=△G%/ △GDP%
3、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MGP=△G / △GDP
三、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
各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先持续增大,后渐渐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四、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
1、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瓦格纳):社会和经济发展增加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 魏斯曼):
(1)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2)外在原因:社会动荡,导致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提高,结果是政府支出的预算约束也随之提高,使得整个财政支出在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3、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财政支出数量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
(1)经济发展初期:基础设施落后制约整个经济发展,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大;
(2)经济发展中期:私人部门获得很大发展,私人投资开始上升,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
(3)经济发展成熟期:人们高生活质量,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又进一步加大,如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
4、非均衡增长理论(鲍莫尔):
(1)国民经济部门分为:技术起决定作用的进步部门,劳动起决定作用的非进步部门;
(2)政府部门:
劳动密集、生产效率偏低;
该部门工资与进步部门工资率呈同方向、等速度变化,导致政府支出规模快速增长。
5、公共选择派的解释
(1)选民的“财政幻觉”:选民更关心扩大公共支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的同步增长。
(2)政治家:以更大的的财政支出作为争取选民的手段。
(3)官僚机构:提出规模较大的预算供表决,以最大化部门和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4)公共利益:难以界定。不同的利益方相互赞同,以使自己利益方案通过,导致预算总规模增加。
知识点三、我国财政支出收支矛盾与支出结构优化
一、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
1、支出总量:1979-2013年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4.8%。
2、财政支出的重点: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化。
二、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1、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
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但仍徘徊在较高水平。
3、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待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三、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
“十二五”期间应当更多地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
知识点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一、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的综合性考核。
1、绩效评价的主体:政府及财政部门;
2、绩效评价的对象: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机构;
3、绩效评价的内容: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4、绩效评价的原则:3E
(1)经济性:投入成本;
(2)效率性:一定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最小投入取得一定产出;
(3)效果性:期望取得结果与实际成果之间关系;
后来在3E基础上又加入了 “公平性”。
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方法
1.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2、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财政部;
(2)分类管理原则:根据各部门、各行业、项目特点,制定分类绩效考评办法;
(3)客观公正原则: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
(4)科学规范原则:规范的程序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3、主要内容:
4、考评方法:
5、指标选择
(1)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
(2) 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原则:
相关性:指标与目标直接关联;
可比性:考评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重要性:选择最具代表性指标;
经济性: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
6、绩效考评程序: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和撰写考评报告三个阶段。
三、绩效评价范围与重点拓展
(一)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
(二)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