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不起的昆虫
1.2.4.5 助纣为虐

助纣为虐

于硬象甲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同样拥有坚硬外壳的不同属别的象甲,因为在同一个区域内栖息,形态都很相似。正如我所说,这些难以下口的有毒生物相互模仿,这样每个个体被捕食的可能性就能相对降低一些。

这种拟态叫缪氏拟态,得名于首先描述这种现象的生物学家弗里茨·缪勒。缪氏拟态即两种有毒的物种互相模仿,这样可以互相分担被捕食的压力。贝氏拟态则是一种无毒的物种模仿另一种有毒的物种。

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胡蜂,日本本土的某个地方发现了四五种胡蜂,都有橙黑相间的条纹。同时马蜂中一些种类也长着同样的花纹。

在亚洲的热带地区,情况有所变化,所有的蜂都是腹部的前半部分为橙色,后半部分为黑色。而分布在日本的同类蜂种却有一些小小的变异。缘由尚不明确,可能是互相模拟的结果,也可能是受当地优势物种色彩的影响。

黑色、黄色或红色的色彩代表有毒,这已经是昆虫界的铁律。对于鸟类、蜥蜴、青蛙等大部分捕食者来说,这也是容易识别的颜色。人类也把黑黄相间的色彩应用在警戒线等警戒标识上。

之前提到斑蝶也有拟态行为,会与其他种类的斑蝶互相模拟,就连有些身怀剧毒的斑蛾也会模仿斑蝶(图18)。

图18 有毒的异型紫斑蝶(左)和斑蛾科的一种Cyclosia midama(右)(越南)

事实上,毒性的强弱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作为区别贝氏拟态和缪氏拟态的依据,还有些拟态根本无法明确认定为贝氏或缪氏拟态,但除了部分特例,毒性的强弱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容易理解的拟态实例。

此外,作为两种拟态的得名对象,贝茨和缪勒在当时都很有名气,是饱受生物学家诟病的进化论的有力支持者。说到贝茨,他对进化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没有什么案例比拟态生物的例子更有助于理解自然的选择。贝茨和缪勒一定认为这些拟态现象只能用进化论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