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再一个“假如”
我们现在来讨论地球运行的另一方面:它的轨道形状。地球和其他的行星一样,遵循开普勒的第一定律,即每个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按椭圆形轨道运行。
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椭圆呢?它和圆形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在初级天文学教科书籍中,地球轨道往往被画成两端拉得很长的椭圆。这样的视觉形象,并非对它的正确认识,但却成为许多人一生的理解。他们认为,地球轨道是一个两端拉得很长的椭圆。事实却并非这样:地球轨道和圆形的区别很小,甚至在纸上将其画出来的形状都是圆形的。如果我们画一个直径为一米的地球轨道,那么这个图形跟圆形的差别,不会比图形的线条还粗。即使是艺术家那双敏锐的眼睛,都不一定能将这样的椭圆和圆形区别开来。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几何学上的椭圆。
在图17的椭圆中,AB是它的“长径”,CD为“短径”。
图17 椭圆及其长径AB和短径CD,中心为O点。
在任何一个椭圆中,除了“中心”O点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点:“焦点”,它们位于长径上,对于中心点两边相互对称。焦点可以用以下方法求出(见图18):以长径的一半OB做半径,短径的一个端点C为圆心,画一条弧线,跟长径AB相交于F和F1。这两点就是椭圆的焦点。OF和OF1长短相等,通常都用字母c表示,而长径和短径用2a和2b表示;c除以a,即,结果表示的是椭圆伸长的程度,叫做“偏心率”。椭圆和正圆的区别越大,其偏心率就越大。
图18 怎样求椭圆的焦点(F和F1)以及半长径a?
只要知道了地球运行轨道的偏心率大小,我们就会对它的形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这个数值不需要知道轨道的大小就可以求出。事实上,太阳位于地球运行轨道的一个焦点上。由于轨道的各点跟这个焦点的距离不同,我们就会觉得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的大小并不一定。我们看到的太阳有时候大,有时候小,这个大小当然跟观测点距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假定太阳位于图18中的焦点F1,7月1日左右,地球在轨道的A点,那时候我们见到的太阳圆面最小,用角度表示为31'28″;1月1日,地球在B点,那时候我们见到的太阳圆面最大,用角度表示为32'32″。这样,可以求出一个比例:
从这个比例我们可以得出:
这就是说,地球运行轨道的偏心率是0.017。由此可见,只要仔细测出太阳的可视圆面,就能求出地球轨道的形状。
现在我们就来证明,地球运行轨道和圆形的区别确实很小。假定我们把地球轨道画成一张大图,其半径等于1米。那么这个椭圆的短径是多少呢?从图18中的直角三角形OCF1中可以得出:
c2=a2-b2
或者
而为地球运行轨道偏心率,这个值等于。将a2-b2转化为(a+b)(a-b),由于a和b之间的差别很小,所以(a+b)可以用2a表示。
这个结果小于毫米。
由此可知,即使在这么大一个相当大的图上,地球轨道的半长径和半短径之间的差别都不会超过毫米。就算是最细的铅笔,其粗细也要比这个数值大。因此,如果我们将地球轨道画成一个圆形,事实上并没有犯错误。
那么,在这张图上,太阳应当处于什么位置呢?为了表明它是处于这个轨道的焦点上,应该把它放在离开中心多远的地方呢?换句话讲,在我们的图上,OF或者OF1等于多少呢?这项计算也并不复杂:
这就是说,太阳应当位于距离我们所画的地球轨道中心1.7厘米的位置。如果我们用直径为1厘米的圆来表示太阳,那只有艺术家敏锐的眼睛才可以注意到,此时的太阳并非处在轨道中心位置上。
根据上述情况可知,事实上在画地球轨道的时候,可以把它画成圆形,把太阳放在紧靠中心的位置。
太阳所处位置的这点不对称性,会不会对地球上的气候条件产生影响呢?为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还是采用“假如”的方法。假设地球轨道偏心率增大到一个比较大的值0.5。这就是说椭圆的焦点恰好把它的半长径平分;这样的椭圆将延伸得像个鸡蛋。太阳系中主要的行星中,没有任何一个的偏心率有如此大。最扁长的水星,其轨道偏心率也没有超过0.25(但是小行星和彗星是沿着更扁长的椭圆形轨道运行的)。
假如地球的轨道更扁长一些
我们假设地球轨道显著拉伸,焦点位于半长径的中点,如图19所示。地球1月1日的时候依旧位于离太阳最近的A点,7月1日的时候位于离太阳最远的B点。由于FB是FA的三倍,所以7月的太阳跟我们的距离是1月太阳的3倍。因此1月太阳的视直径就应当是7月的3倍,而1月里太阳发出的热量就是7月的9倍(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北半球的冬季会是什么样的呢?那时只不过是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很低,昼短夜长,但是不会有寒冷的气候,因为太阳的距离足够近,可以抵消照射方面的不利条件。
图19 如果地球轨道的偏心率为0.5,地球轨道会是什么样的形状?
这里还需要说明关于多普勒第二定律的一个情况,即在相同的时间内,向量半径经过的面积也相等。
轨道“向量半径”是一条直线,它连接太阳与行星,我们此处涉及的行星是地球。由于地球沿着轨道运行,因此向量半径也跟着运动,同时会覆盖一定的面积。开普勒定律认为,向量半径所覆盖的椭圆里的各个部分的面积彼此相等。当地球位于离太阳较近的轨道上时,运动速度比位于离太阳较远的轨道上的速度快;否则,短的向量半径(地球离太阳近时)所覆盖的面积跟长的半径(地球离太阳远时)覆盖的面积就不会相等了(见图20)。
图20 多普勒第二定律:如果弧线AB、CD、EF是行星在相同时间段内通过的距离,那么图上的几块阴影图形面积应该相等。
把这个推理应用到我们所假定的轨道上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12月到2月期间,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的时候,其速度要比6月到8月快一些。换句话说,北方的冬天应当很快就过去,而夏天正好相反,要过得慢些,因此地球得到的太阳热量就会更多一些。
如图21所示,就是根据我们所假定的情况而作出的更精确的季节长短图解。图中的椭圆是我们所假定的情况下的地球轨道形状(偏心率为0.5)。数字1到12将轨道分成12段,每一段代表地球在相等时间内运行的路程。这12点跟太阳的连线就是向量半径,根据开普勒定律,它们所分割的各部分面积应当相等。
图21 如果地球轨道是较扁的椭圆形,那么地球应当怎样绕太阳运动?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地球在相等的时间(一个月内)所走过的距离。
1月1日地球在点1,2月1日在点2,3月1日在点3,以此类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样的轨道上春分(A点)应在2月上旬,而秋分(B点)在11月末。也就是说,北半球的冬季不会超过两个月,从12月底到2月初。而昼长且正午太阳高的时间(从春分到秋分),囊括了9个半月之多。
地球南半球的情况恰好相反。昼短且太阳较低的季节,恰好和地球离太阳较远的时候重合,此时太阳光照的热量只有太阳较近的时候的;而昼长且太阳较高的季节,太阳照射的力度是太阳较低时的9倍。冬天的时候,南半球比北半球干燥很多,延续周期更长。相反,夏季虽然较短,但是却酷热难耐。
还需要指出我们这个“假如”的一个后果:1月份地球运行比较快,真正中午和平均中午之间的相差会很大,可以达到好几个小时。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依据太阳平均时间作息的话,将会非常不方便。
我们已经明白,太阳在地球轨道的偏心位置对我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首先北半球的冬季比南半球短而暖和,夏季比南半球长。那现实中是否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呢?当然是可以的。地球在1月比7月离太阳近,大约近,也就是;因此在1月里,地球从太阳得到的热量就是7月里的倍,就是比7月多7%。这多少能弥补缓和一下北半球的严冬。从另一方面来讲,北半球的秋冬二季要比南半球短8天,而春夏两季要比南半球长8天。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南极的冰雪更多。下表表示的是南北半球四季的长短:
北半球 |
四季长短 |
南半球 |
春季 |
92日19时 |
秋季 |
夏季 |
93日15时 |
冬季 |
秋季 |
89日19时 |
春季 |
冬季 |
89日0时 |
夏季 |
由此可见,北半球的夏季比冬季长4.6日,而春季比秋季长3.0日。
然而,北半球的这一优势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地球轨道长径缓慢地在空间中运行:它会把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远和最近的点移向别的位置。这种运动循环一周需要21000年。根据计算,到公元10700年,上文所述的北半球的优势就会转移到南半球去。
地球的偏心率也不会永远保持不变,它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从0.003起(那时地球的轨道几乎是圆形)到0.077(此时地球轨道最扁长,跟火星轨道相似)。现在地球的偏心率在逐渐减少;24000年后将减少到0.003;然后就开始变大,一直持续40000年。这样缓慢的变动,对我们来讲,只有在理论上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