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记得还是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西藏事件,汶川地震,火炬传递,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各种纷乱与喧嚣,令人目不暇接。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梁文道写的一篇关于西藏事件的文章,《为西藏问题寻找最大公约数》,文章中透露出的理性、睿智,乃至慈悲,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当时就想,有机会一定要为这个人出书。

在这一年的年末,我们出版了梁文道的《常识》。这本书就像是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狂热妄想开出的一剂解药。到今天,销量已经超过了三十万册。

《常识》的热销,说明我们真的是处在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主义、思想和理论。与它们相比,常识显得朴素得多。面对光怪陆离的中国现实,我们能够拥有的最谦逊,最理智,也最诚恳的立场,或许就是——回到常识。

回到常识,我们就能开启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作为一个有理性的公民,参与到公共话题的讨论中去。我们所有的讨论的基础,就是常识。

依靠常识,我们可以抵御各种极端的主张;通过常识,我们寻找解决各种问题的最大公约数。

回到常识,不仅是我们面对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的理性选择,而且也是我们在出版方面一直以来的追求。

我们做出版,抱持的是一种文化的立场、价值的立场,而非利益的立场,更不是政治的立场。但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潮、理论、学说,层出不穷,各执一端。出版作为一个公器,如何既能够参与这个时代的变革,又能够具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眼光与坚守?

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到常识。我们需要依靠常识,在体制约束与独立思考之间寻找平衡,在各种思潮之间保持清醒。

如果说,《退步集》给予了我们一个审视时代的立场,那么可以说,《常识》给予了我们一个与这个时代相处的态度,那就是:不困于主义,不惑于现实,回归理性,在常识中寻找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