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9.2.1 病态悲鸣——爱德华·蒙克
病态悲鸣——爱德华·蒙克

表现主义的产生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顾名思义,在表现主义那里,表现压倒再现,情感压倒理智。它是狂欢的颂歌,还是哀惋的悲鸣?让我们追溯到比利时画家詹姆斯·恩塞尔和挪威的爱德华·蒙克(1863~1944)。德霍·德勒尔和伟大的荷兰艺术家凡·高对表现主义的兴起也有影响。但其中蒙克的影响最大。

19世纪末,挪威出现了两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艺术家,一位是作家易卜生,一位是画家蒙克。易卜生的戏剧《娜拉》,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道德的虚伪,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悲惨处境与觉醒,它的战斗性对中国五四运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蒙克的作品与易卜生的作品一样,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反映,但蒙克的作品则更多地弥漫着一种病态的氛围、一种难言的神秘、一种莫名的恐惧,用大胆和冷酷的真实,揭示出当时社会中人生存的本真状态,谱写了一曲痛苦的人生哀歌。

爱德华·蒙克虽出身于名门望族,但童年的生活十分不幸,他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因肺病去世,10年后,他姐姐同样因肺病离开人世。蒙克成年后,他的父亲与弟弟也相继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在年轻的蒙克心中烙下深深的伤痛。蒙克的作品《呼喊》(图7-4)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画。它充满着诡异的气氛:居于画面中心的人物,变形的面容近似骷髅,双手捂着耳朵,似是在恐怖地呼喊。画面用红、蓝、绿、赭石等色彩,描绘天空与大地,似是一条条色彩流。主人公好像在呼喊,却连自身也已融在这变形的世界里。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的小说《呐喊》。似梦似真之间,画家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图7-4 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