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8.3.4 与土地亲吻——米勒
与土地亲吻——米勒

米勒(1814~1875)生于法国诺曼底半岛的农民家庭。由于家人的鼓励而到巴黎进行艺术深造。巴黎修得的绘画技巧并没有使他融入当时的正统艺术,学院派的矫揉造作反而让他对自己一直坚持的艺术信念灰心失望。他不愿因维持生计而被淹没在艳俗的裸体画中,于是离开首都,定居巴比松,为自己心中的所想而作画。

米勒的一生都被基督教和农民生活所滋养,一度有评论家称他为“农民画家”。米勒自己也曾经说过:“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当它表现穷人的痛苦时,并不是在向富人阶级煽起仇恨。”农民的善良、淳朴和坚韧成为米勒作画的天然理由。他在巴比松定居后的岁月里,一直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忙于农事,体验和创作着他独特的现实主义艺术。他表现大地,并骄傲地宣称,他生来只知道土地,他只能忠实描绘他对劳动时的观察和感受。

《晚钟》(图6-8)截取的是农民日常劳作的一个瞬间,将基督徒的虔诚和农民的隐忍善良做了最为美好的描摹。暮色笼罩下的田野,在画面主人公的身后显得空旷和安宁。视野的尽头隐约有教堂的尖顶,而此刻的主人公循着这遥远的钟声手掌合十默默祈祷。近处是虔诚的人们,远处是神圣的殿堂,中间是一望无际的大地,一切无一例外地浸淫在片刻的田园牧歌的甜蜜和肃穆中。夕阳的光辉在一男一女的肩上勾勒出温暖和坚强的效果,这光环不再是惯常的众神人像所带来的神秘与威慑,而是属于劳动人民的质朴和欣慰。而男人和女人,停下一天的劳作,将农具放在邻近的地上,将这幸福时刻交予对上帝慧语的倾听。对他们而言,这一刻不是对于神的敬畏,而是出自内心的满足。米勒的晚钟就此从远方传到近处,自画面传出画外。

图6-8 晚钟

在米勒的笔下,一切都洗脱了学院派的矫揉华丽,真实成为他打动人的力量。没有宽衣敞袍,没有刻意为之的姿态,农民不再是大制作画幅中拿来陪衬的形象。他们本身与土地间的亲近,与世无争的知足,以及人与人之间淳朴的关怀与信任,就已经成为画家不可辞咎的理由。米勒为他的“主人公们”正名:“美不是由脸上的形与色所能表现的。那些以美貌面目出现的农家可爱女,恐怕未必就能收拾枯柴,在八月的阳光下拾取落穗,从井里汲取水来的吧。”[12]

米勒的其他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扶锄的男子》、《牧羊女》等。

在欧洲现实主义画作中,绝大多数作品表现的是贵族的生活和优美的自然山林,因而米勒以农民、田野为表现对象就显得弥足珍贵。它的画作展示了一种特别的美——农业的美,农民的美。这种美朴实、真诚,具有特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