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7.5.8 审美与道德——格瑞兹
审美与道德——格瑞兹

巴洛克艺术浓郁的贵族情调引起了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感,狄德罗等启蒙学者主张艺术作品应该对人民、对社会有教益的作用,他在论述绘画的文章中说:“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4]在此种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有些画家试图在作品中表现一些道德的内涵。法国画家格瑞兹就是其中一位。

格瑞兹(1725~1805)出身于一个泥瓦匠家庭,他从小喜欢绘画,虽没有得到父亲的理解,但在画家外祖父的支持下,格瑞兹先后进入里昂和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不久开始独立创作。格瑞兹在巴黎学画时接触到了狄德罗的美学思想,虽然他的艺术沾有洛可可艺术的脂粉气,但是他并没有描绘宫廷权贵们喜好的风流题材。而是开辟了市民风俗画的新道路。21岁时,他凭借有教诲意味的油画《给孩子读圣经的父亲》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此后,他创作了《乡村婚约》、《破壶》、《小鸟死了》、《被惩罚的孩子》、《父亲的诅咒》等一系列的作品。

《破壶》(图5-3 7)是格瑞兹最有名的作品。《破壶》的模特儿名叫安勒·卡弗列娥尔,是一个旧书商的女儿,也是画家心爱的恋人。在与她热恋时,格瑞兹以她为模特,画过好几幅作品。按法国习俗,“破壶”意为失去童贞的少女,按道德是要遭到谴责的。画面上这位面庞清秀的少女,洁白的右臂挽着一只残破了的水壶,衣襟兜着鲜花,站在朦胧的晨曦中,脸上带着稚嫩而自信的表情,唯一让人领悟到道德意义的是姑娘右手腕上套着的一只破壶。然而对于不懂得法国习俗的观众来说,它根本没有道德教化的意义。这个少女后来成为了画家的妻子,但是她并不是道德的化身,在画家晚年最潦倒的时候,卷财而逃。一生追求道德的格瑞兹最后被妻子抛弃,对他的人生和艺术都是莫大的讽刺。《破壶》的主题原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告诫世人要严守伦理规范。然而画家细腻的笔触和脂粉气的用色加上古典风格的构图,使得整幅作品的道德力量大大削弱。格瑞兹的作品风格已经与巴洛克有了距离,而具有新古典主义的意味了。

图5-37 破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