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7.4.1 哲人艺术家——普桑
哲人艺术家——普桑

17世纪的法国对于巴洛克风格采取了保留的态度,宫廷内仍然奉行官方的古典风格。尼可拉·普桑(1594~1665),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古典主义画家,也是第一位享誉世界的法国画家。尽管出生在法国,但是他的大半生实际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他的艺术生涯可以以30岁为界分为两部分,在此之前,普桑一直在巴黎研究他所钟爱的文学艺术,尤其崇拜拉斐尔的作品。1624年后,普桑的艺术活动主要在罗马。1640年他曾被法国皇帝路易十三召回国担任宫廷画师,但是由于受不了贵族的虚伪和算计,1642年他连卢浮宫内的壁画都未完成就愤然离开巴黎,返回罗马。普桑精通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他的画作主要取材于宗教文学和历史故事,讴歌大自然和完满的人性。与巴洛克风格不同,他的作品强调理性而非激情,追求朴素庄重而非夸张和矫饰。普桑将理性看作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按照古希腊罗马的雕像来绘制人物形象,坚持绘画题材和主题的重大性,遵循几何形体的规则,适度地进行颜色修饰。人们称他的画是“思”的艺术,法国近代艺术家罗丹称他为“生命的窥视者”。普桑的代表作主要有《阿尔卡迪的牧人》、《萨宾妇女被劫》、《诗人的灵感》和《海神的凯旋》等。

《阿尔卡迪的牧人》(图5-25,彩图D-3)是普桑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艺术史上难解的作品之一。“阿尔卡迪”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永恒乐土。画面上,一片空旷的墓地周围稀疏地点缀着几棵树木。四个牧人,头戴花冠,手持牧杖,正围在一块墓碑前面研读着铭文。中间一位留着络腮胡子的牧人半跪在地上,用手指触摸着墓碑上的文字。对面一个年轻的牧人一边用手指着铭文,一边转过头和右边的一位女牧人说着什么。只见墓碑上用拉丁文写道:“我也曾经生活在阿尔卡迪。”根据美术史家的解释,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死亡。整个作品就是描写由墓碑上的文字而引起的牧人对于死亡的思考。这种思考发生在一片非现实的、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环境之中,因此丝毫没有悲凉的感觉。

图5-25 阿尔卡迪的牧人

普桑晚年艺术创作的重点从人物画转向了风景画。晚年他创作了标志他风景画高峰的风景组画:《春》、《夏》、《秋》、《冬》。这套描绘四季景色的风景画,饱含深刻的哲理性,洋溢着宏伟庄重的寂静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无限深沉的思想感情,每幅画都有一个宗教故事作主题。美术史上称之为“理想的风景画”。

普桑的艺术对后世法国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安格尔、德加、塞尚等。塞尚曾经说,每次我从普桑那儿回来,我便更了解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