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7.3.2 雾中光华——伦勃朗
雾中光华——伦勃朗

17世纪中叶,伦勃朗代表了荷兰画派的黄金时期。

伦勃朗(1606~1669)出生于莱顿一个磨坊主的小康人家,曾考上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但入学才六个月,就自愿辍学学习绘画。他在当地画家扬·凡·斯瓦宁堡那里学习了三年。后又入阿姆斯特丹画家拉斯特曼的画室学习了半年的艺术课程。1625年伦勃朗返回家乡创建自己的画室,专门从事肖像画创作。1632年伦勃朗定居阿姆斯特丹,娶名门闺秀莎士基亚为妻。妻子富裕的家庭条件成为伦勃朗事业成功的基础。1642年妻子去世前,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晚年,由于他酷爱收集艺术品,挥霍无度,并且因为作品受到非议,事业开始衰落,自己也陷入债务之中。1669年去世时,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之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人世沧桑,人情冷暖,一直伴随着伦勃朗。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没有成为讨好上流社会雇主的流俗画匠而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他的作品也因此有着较强的人道主义品格。凡·高曾说,在伦勃朗身上有着《福音书》的精神。马克思也说伦勃朗是按照荷兰农妇来画圣母的。

伦勃朗的创作成就主要在肖像画方面。他经常为自己家人画肖像画。比如画读《圣经》的母亲、扮作花神的妻子、头戴金盔的哥哥、身穿教士服的儿子。其中《戴金盔的人》(图5-19)极负盛名,画面上人物的个性十分鲜明,更重要的是金盔,质感很强,受光的部分与未受光的部分对比极为鲜明。西方的美术史家称赞此金盔的效果为“紫金色的黑暗”。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艺术史上,他是留下自画像最多的画家。据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统计,他画过90幅左右的自画像,其中油画60幅,铜版画20幅,素描10幅。美术史家认为,伦勃朗虽然没有留下什么个人传记和生平的文章,但是他从20岁到60岁之间的自画像就如同活生生的生命记录,在相当程度上表达了他的人生遭际与精神世界。

图5-19 戴金盔的人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图5-20)是伦勃朗26岁时的作品。这幅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由于每位被画者都要求清晰地画出面容,这幅作品的人物面容尽可能画成正面,而且都使用亮光。此画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位人物手中拿着一张纸片,那上面写着被画人的姓名。这是当时购画者的要求,伦勃朗不得已而为之。

图5-20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当时荷兰人热衷于请画家画肖像画,而且很计较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他的《夜巡》(图5-21)为此而惹上官司。1642年受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委托,伦勃朗创作了一幅巨大的集体肖像画《夜巡》。在《夜巡》中,画家虚构出军官们正在长官的带领下出外巡查的场景,人物明暗、深浅、前后不一地形成一个整体。处于画面中央的班宁·柯克队长和他的副手一边交谈一边步履匆忙地带队前进。一位佝偻着身体紧握武器的老战士目光坚毅地紧随其后。画面左边的几位队员正蓄势待发,有的举着长枪,有的在擦枪筒。在队员的后方,一名旗手正居高临下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作品充满了战斗的热情和紧张的气氛。由于画作没有按照订货者的要求细致地画出每一个军官的肖像,订货的射击手公会诉诸法律,伦勃朗败诉。这成为了伦勃朗绘画生涯的重大挫折。直到20世纪40年代,人们才发现所谓的“夜景”只是人们的误解。画面上的亮油因为年久而呈现出的黄褐色欺骗了人们的眼睛。伦勃朗在这次挫折之后又遭受丧妻之痛,尽管如此,他并不屈服,仍拒绝修改他的作品。

图5-21 夜巡

晚年由于视力减退,伦勃朗开始从事铜版画的创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果说丢勒是木刻版画的先驱,那么伦勃朗则是腐蚀铜版画的先驱。《浪子回家》、《玛利亚之死》、《基督传道》等是他铜版画的代表作。

伦勃朗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精神风貌,充溢着刚健质朴的气概。他因此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