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7.2.4 明暗光影——卡拉瓦乔
明暗光影——卡拉瓦乔

米开朗琪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3~1610),出身于北意大利伦巴底省的卡拉瓦乔镇一个建筑师家庭。他早年丧父,11岁移居米兰,师从于自称为提香弟子的西蒙·彼得查诺。17岁时,第一次来到向往已久的罗马,为了糊口不得不进贵族府当仆役,后入“样式主义”画家阿尔彼诺工作室。此间他创作的《朱庇特、尼普顿和普路托》使他名声鹊起并开始有了不少的订单。样式主义产生于16世纪后半叶的意大利,这种风格崇尚对名家的摹仿,缺乏创造精神。巴洛克风格与这种样式主义有关,也有人将巴洛克归入其中,其实是不妥的,因为巴洛克风格的精髓不在摹仿。

卡拉瓦乔性格暴躁、孤傲寡合、狂放不羁,1606年,他参加了一次斗剑游戏,因发生口角,不慎误杀了对手,只好被迫离开罗马到那不勒斯等地过着流浪的生活。1610年客死他乡。在这短短37年的人生中,尽管不幸的际遇接踵而至,卡拉瓦乔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他对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和形象更熟悉,理解也更深刻。这为他革新传统艺术,创造新艺术形象,使普通平凡的劳动者走进神圣的艺术殿堂提供了难得的生活基础。

图5-15 召唤使徒马太

1597年,受红衣主教德尔·蒙泰赏识,卡拉瓦乔获得了在罗马圣路易斯·戴伊·佛兰契齐教堂中的一座礼拜堂创作故事画的工作,《召唤使徒马太》(图5-15)就是其中之一。作品选取耶稣进屋的瞬间作画。这是一间农舍,一群农民围坐着,在计算税款,两位佩剑的青年显然是税官。画面中自右而左的光线和围桌而坐的几个人自左而右的视线,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卡拉瓦乔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突出这种戏剧性。从光线射来的方向,人们可以看到昏暗房间的高处一只指向马太的手。沿着手所指的方向,光线照亮了主人公——坐在戴羽毛帽子青年旁边的税吏马太。他用手指着胸口,眼睛望着进门的耶稣,似在说,是我吗?才进门的耶稣,头部被使徒彼得挡住,但是头上有一轮光辉,显示他的不同身份。两位主要角色,脸部一显一隐,构成呼应,特别富有情趣。

图5-16 基督下葬

《基督下葬》(图5-16)是卡拉瓦乔为圣马利亚·德拉·瓦里契拉教堂创作的祭坛画,是卡拉瓦乔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描绘的是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圣玛利亚和使徒约翰、尼哥底母以及基督的两个女信徒为他安葬的情景。这一时期,卡拉瓦乔画面的明暗对比更加强烈,画面上微弱的光线只能照亮岩洞口的一块大石板。在画面中心,约翰与尼哥底母正弯着腰小心翼翼地把耶稣赤裸的尸体放入墓穴。他们身后,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与两个女信徒正沉浸在哀伤的情绪中。其中,双手高举,大声悲呼的抹大拉,增加了画面悲怆的气氛。

卡拉瓦乔的画特别注意用光,他把光线视为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他的画明暗分明,反差强烈,具有极强的写实感与穿透力。人们将这种黑白反差极大的画法称为“酒窖光线绘画法”或“黑暗法”(意大利语为tenbroso)。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凯兹等艺术大师从他的作品中获益良多。

卡拉瓦乔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于他的作品也是毁誉参半的,有的人对于他的“黑暗法”很感兴趣,认为大胆有创意,有些人则认为粗野,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了作品画面不够清晰。他的《召唤使徒马太》让耶稣与彼得穿古代衣服,马太等人穿现代衣服,这一处理也引起众多的非议。

卡拉瓦乔从来不画生活中没有的人物形象,常常用真人做模特。在他笔下,基督和圣贤都被描绘为社会的底层人物。虽然有好几部写实性很强的宗教画被认为太写实亵渎神圣而被教会拒绝,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卡拉瓦乔对于革新传统艺术,创造新艺术形象,使普通平凡的劳动者走进神圣的艺术殿堂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卡拉瓦乔画派或那波里画派由于兴起于意大利南部的那波里地区而得名。受荷兰画派的影响,他们反对学院派僵化的教条和巴洛克艺术夸张的浮华,崇尚清新自然、朴素本色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巴洛克艺术影响了洛可可和此后的浪漫主义艺术,那么卡拉瓦乔画派这种朴实无华的画风,对于当时欧洲各国的画风和18世纪的市民艺术乃至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都有不可忽视的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