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7.1.2 爱的渴望——贝尔尼尼
爱的渴望——贝尔尼尼

作为巴洛克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洛克雕刻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技法上逐渐成熟,能根据雕刻主体的性别年龄来表现皮肤的外观、卷发、衣饰和它们的质感。和此前的雕塑相比,雕塑主体不再是静止或安闲休息的姿态,而是蕴藏着动感,表现出流畅而复杂的戏剧性效果。

17世纪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建筑师要数贝尔尼尼(1598~1680),作为巴洛克风格的伟大代表,他不仅是雕刻家和建筑家,同时也是画家和作家。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雕刻家,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不满10岁便按萨东尼大主教的画像雕成一尊半身像,并受到教皇保罗五世的赞赏。贝尔尼尼做了大量的宗教建筑和雕塑,1655年,罗马教皇授予他“教皇建筑师”的称号。贝尔尼尼的作品虽然题材基本上不离宗教与神话,但是他总是在作品中突出人的主题,另外,他善于营造动感和幻觉,以激发人的情感。他的作品情调丰富,气势磅礴,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

《阿波罗与达芙妮》(图5-3,彩图C-3)是贝尔尼尼24岁时创作的。这也是他巴洛克风格的成熟之作。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之女达芙妮求爱的故事。爱神丘比特将一支爱情的金箭射中了太阳神阿波罗,又将一支拒绝爱情的铅箭射中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妮。在命运的捉弄下,陷入情网的阿波罗疯狂追逐着这个美丽的少女,而达芙妮却不为所动。她一边逃避一边拼命地向父亲求救,让他将自己变成一棵月桂树。河神听到女儿的呼唤,忙施法术。阿波罗的手碰到达芙妮的一瞬间,达芙妮就变成月桂树了。阿波罗无奈,只得摘下月桂树的枝叶,编成花冠,以示心中的爱慕。

图5-3 阿波罗与达芙妮

雕塑表现阿波罗追上达芙妮,左手触碰达芙妮的一瞬间,惊慌失措的达芙妮,手指和脚趾已变成月桂树枝和树叶了。整个雕塑充满了动感,将瞬间定格成为永恒。

雕塑家将阿波罗塑造成一位翩翩少年,两位形象都为祼体,动感强烈,类似舞蹈。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表层光洁,充分展示人体的美。整个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极具魅力。

图5-4 圣德列萨

《圣德列萨》(图5-4)是贝尔尼尼为罗马圣玛利亚教堂的一间小礼拜堂作的组雕。作品中的主人公德列萨是一位西班牙修女,她潜心侍奉上帝。然而她少时患有癫痫,每当病发,就会失神落魄,出现幻觉。17世纪,她记述自己昏迷时的幻觉的小册子在教会的宣扬下被广为流传。在这个小册子中,德列萨表露了她对爱的渴望,她想象爱神的金箭刺透了她的心。贝尔尼尼根据这个故事,做了这具雕塑。他突出德列萨昏迷中祈求爱欲的神情和姿态:德列萨卧在云中,手脚松垂,脸色苍白,嘴角微启,两眼闭合,神情恍惚。在她身边,爱神丘比特手持金箭正准备刺向她的心。贝尔尼尼深入挖掘这个宗教题材中的人性内涵,突出爱的主题。在贝尔尼尼的雕刀下,德列萨是一位对爱有着渴望的少女,他深刻地洞察到了德列萨那种痛苦而陶醉的内心情绪,用圆熟的技巧进行了表达。德列萨身下的云朵和衣服上的褶皱都仿佛在漂浮之中,丝毫没有大理石的厚重感觉。人物动作的复杂曲线、强烈的对比与冲击力将巴洛克时期艺术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5-5 四河喷泉局部

在罗马这座著名的喷泉之城,不能不提的是比萨诺瓦广场上的四河喷泉(图5-5)。这是贝尔尼尼园林雕刻的代表作。说起这座喷泉的创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644年,英诺森十世庞菲利成为罗马教皇后,决定扩建宫殿,修建圣·安格尼斯教堂,并建造一座巨大的喷泉。他要求效仿西克斯图斯五世,在喷泉上建一座埃及式方尖塔。由于贝尔尼尼与前任教皇尤本八世过从密切,新教皇并没有打算雇佣贝尔尼尼。然而贝尔尼尼却巧妙地将自己设计的模型放在教皇必经的房间,终于用出色的构思打动了教皇,取得了喷泉的创作权。贝尔尼尼将尖塔隐藏在一座人造假山中间,减少了尖塔的厚重感。并在假山的周围安排了四位不同动态的巨人像,分别代表当时世界的四条大河:恒河神(亚洲)手抓船桨;拉普拉达河神(美洲)手抓硬币,吃惊地将手伸向面前的圣·安格尼斯教堂;尼罗河神(非洲)遮盖着自己的头,暗示在当时还不知道河流的源头;多瑙河神(欧洲)抬头望着圣彼得的十字钥匙和教皇的盾形徽章。与伊甸园的四条河相对应,在中世纪的绘画中,它们从耶稣的十字架底部流出。体现了深刻的宗教寓意。多少年来,这座喷泉凭借独特的魅力,成为罗马人和众多游客最喜欢聚集的地方。

贝尔尼尼的优秀作品很多,著名的还有《人鱼喷泉》、《普路同和帕尔塞福涅》、《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及柱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