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6.3.1 天生我才——达·芬奇
天生我才——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天才艺术家。他在艺术上是一位伟大的天才,同时在其他方面如数学、机械制造、工程建筑以及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也都有着杰出的发明和不朽的贡献。恩格斯就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中盛赞过他。

列奥纳多·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一个被称为芬奇的小镇,他是个私生子,父亲是个公证人,母亲是朴实的农妇。15岁时他被父亲送到韦罗基奥的画室里学习绘画和雕塑。韦罗基奥是当时著名的艺术家与科学家,他严格地按照几何学的比例来描绘人物形象,这种科学的态度对达·芬奇有着深刻的影响。达·芬奇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深得韦罗基奥的器重,韦罗基奥常让他在一些画中协助描绘一些人物或风景,韦罗基奥的《基督受洗》中就有达·芬奇画的两个天使头像。

达·芬奇身上最突出的特征是他对自然界和宇宙怀有不倦的探索和求知的精神。他通过仔细地观察天体,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太阳是不动的。”可以说,他差不多与哥白尼同时发现了“太阳中心说”。这一思想与《圣经》是对立的,因为《圣经》说:“神造日月,使之绕地而行”。

达·芬奇通过观察大气,发现了空气依照不同的厚度可分为不同层次,从而创造了绘画史上的“薄雾法”(sfumato)——物体愈远,就愈为淡蓝的薄雾所掩盖。同时,他走进大自然中,细致地观察山石树林,像自然科学家们一样画出精密的图解,这些图解也是艺术性很高的素描。达·芬奇为了探寻人体结构的奥秘,打破了宗教的禁律,在摇曳的烛光下,他曾亲手解剖过30多个尸体。他是第一个发现了胎儿在母体内生长过程的人,外科解剖上的贡献,使他的名字与医学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们并列在一起。达·芬奇左右手都能写字,他许多笔记就是他用左手从右向左写成的,因此后人看达·芬奇的手稿要靠镜子才能予以辨认。

达·芬奇虽然也是一位雕塑能手,但特别推崇绘画艺术。在他看来,人们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的手段莫过于绘画,他说:“绘画是自然的女儿。”达·芬奇最杰出的两幅作品当之无愧应该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图4-11,彩图C-1)是达·芬奇应米兰大公斯复查的邀请,为圣玛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食堂所作的大型壁画。这幅壁画取材于《圣经》。当耶稣在晚餐上说有人出卖了他时,在场的12个门徒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表情:惊讶的、愤怒的、诅咒的、紧张的、发誓的、惊慌的……可谓惟妙惟肖。从画面右端开始,秃顶的西门展开双手,像是在对身旁的达太讲:“怎么会这样呢?”马可随着达太也倾向西门,却将双臂伸向基督,望着西门好像在说:“真的有人作出这种事情吗?”年轻的菲利普双手按胸,向老师表白心迹:“这件事情绝对不是我做的。”大雅各大声惊呼起来,撑开双臂,无意中打翻了一个杯子。他身后的多马竖起他的食指问老师:“真的有一个干出如此恶事的人吗?”画面基督只是无奈地摊开了双手,平静的面容带着一种怜悯和悲壮的表情,他不是在为自己即将来临的厄运担心,而是为自己使徒的恶端感到悲哀。再过去,约翰返过头去,对彼得说着什么。虬髯的彼得左手按在约翰的肩上,弯曲的右手情不自禁地紧握着一把餐刀,使人想起他的暴烈性格。犹大紧张地将身子靠在桌边,震惊和恐怖的他将头部仰向后方,心虚得不敢面对耶稣的目光,右手不自觉地握住他出卖老师而获得的一袋金币。在十三个人物中只有犹大的脸隐在暗中,预示着其阴险的卑鄙的心理。在最左端一组人中,年老的安得烈因震惊而举起双手,小雅各低声在他耳边耳语着,像是在抚慰他,同时将左手伸向暴躁的彼得,好像在提醒彼得冷静。最后,年轻而魁梧的马太索性从座位上站起来,双手撑在餐桌上,俯身凝视着耶稣,等待着他说出叛徒是谁。

图4-11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在构图和人物组合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他强调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情绪的变化。十二个门徒被他分成四组,以耶稣为中心展开他们内心和情绪的变化状态。而且,人物有着不同的表情神态和动作,表现出强烈的冲突感和戏剧性。在达·芬奇以前,许多人画过《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但有的被画成围桌而坐,或是使徒们坐在一面,基督坐在另一面,以卡斯塔诺的画为例。达·芬奇的构图打破了以前的局限性,将人物全都面向观众。将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全部显现在观众的眼前,而坐在正中的基督耶稣是全画透视的焦点,头部正好受到中间窗户亮光的衬托,显得十分突出。这幅作品画在米兰圣玛利亚教堂的餐厅的正面墙壁上,处身于教堂中,从一定的距离来看这幅画,画里屋顶和墙壁的透视线与餐厅建筑实际的透视是相吻合的。在这个餐厅用饭的僧侣和信徒们,恍惚之间会感到餐厅的深处,画中的人物就存在于他们中间。

对于画面上的数字组合,达·芬奇也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在这幅画中,达芬奇把十二个门徒分成了四组,每组三人。在基督教中,“四”代表四福音书,理智、正义、勇敢、节制四项基本美德,天堂中的四条河,一年中的四季,一天中的晨、暮、昼、夜四个阶段。“三”这个数代表“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的统一体。“十二”则代表了耶稣的十二门徒,新耶路撒冷城的十二个城门,一年的十二个月,昼夜各有的十二小时。同样,画家将耶稣放在画面背景中三扇窗子的第二扇前,也是有意味的,在基督教绘画中,窗子是带有启示的象征性意味的。耶稣的身影恰好在第二扇窗子前面,象征着耶稣代表着三位一体中第二位——圣子。

遗憾的是,这幅著名的壁画在它完成后不久就开始损坏。由于达·芬奇对传统的绘画颜料不满意,用了一种他自己设计的新的颜料,可是这种新颜料不能很好地粘在墙壁上。18世纪时,此画曾两次修补过,后来,因为要在食堂和厨房中间开一扇门,就把画中耶稣及其他的三个使徒的脚截去了。拿破仑攻入意大利的时候,又把这食堂当了马厩,士兵们向使徒的头部丢石头取乐,致使画面遭到更严重的破坏。19世纪又重新修补过此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盟军飞机空袭米兰,几乎炸毁了教堂的圆顶,由于此画事前采取了保护措施,包括用钢管筑成脚手架,堆放沙袋等,它居然能够经受住轰炸而安然无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此画作了大规模的整修,人们剥除后人加上去的颜料层,经过整修,《最后的晚餐》终于以接近1499年的姿态在米兰的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里重放光彩。

1503年,达·芬奇从他一生的主要创作地米兰回到了家乡佛罗伦萨。他的著名的人物肖像画《蒙娜丽莎》(图4-12)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根据记载,达·芬奇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绘制这幅肖像画。这幅画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城市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洋溢着一种浓郁的写实精神和世俗意味。画中人为拉·乔康达,此人原名丽莎·迪·安东尼奥·马利亚·盖拉尔迪尼。她是佛罗伦萨银行?家弗兰契斯克·德尔·乔康达之妻。画中的拉·乔康达坐在一条走廊中的椅子上,双手自然地交搭在胸前,显得大方,端庄,稳重。我们从蒙娜丽莎的脸上可以看出,那微微抿起的嘴唇,微微上挑的眼角,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高雅、恬淡而又神秘的微笑。一丝淡淡而又真挚的情感从她的神秘微笑中流露出来,泄露了她内心的缕缕宁静的幽怨。据说当时她年仅24岁,而且刚刚失去自己心爱的幼女,因此常常悲哀忧郁。达·芬奇在画这幅画的过程中,为了让模特儿面露微笑,为了捕捉到那内心喜悦的一刹那,特地聘请了一班乐队为蒙娜丽莎演奏动人的音乐,还请了喜剧演员为蒙娜丽莎表演。从蒙娜丽莎那双柔润而丰满的双手上,那端正而自然的坐姿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暖的人间气息。达·芬奇对人物的高度写实主义的描写,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宗教桎梏的人性之美。复苏的人性和灵魂从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中若隐若现。

图4-12 蒙娜丽莎

长久以来,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蒙娜丽莎那谜一般的神秘微笑。我们每一次站在她的面前都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候她看起来在嘲笑我们,但恍惚间又似乎有忧伤的感觉在旁萦绕。似乎她的表情的含意完全随着你的心情而变化,如果此时你悲哀,这微笑也似乎透露着伤感;若你是快乐,那她似又与你心有灵犀。这层次丰富的微笑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中心,艺术史上对这个问题作了种种猜测。一般认为,这是由于达·芬奇熟练运用了“明暗画法”的缘故。英国当代著名的美术史家E.H.贡布里希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如果我们现在再次回到《蒙娜丽莎》,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一些神秘所在。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在他的画中最大程度地使用了这种方法(薄雾法)。每一个试图描绘人脸的画家都知道回想一个人的表情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人的嘴角和眼角。而现在达·芬奇故意通过将它们置于阴影部分,把这些地方描绘得很模糊。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永远也不明白蒙娜丽莎到底是以一种什么心情在看着我们。她的表情看起来像是在躲避我们,不仅仅是暧昧;在她背后隐藏着了更多。”[5]以妥帖慰藉女性心理而备受关注的作家张爱玲在《谈画》中说:“一个女人蓦地想到恋人的任何一个小动作,使他显得异常稚气,可爱又可怜,她突然充满了宽容,无限制地生长到自身之外去,荫庇了他的过去与将来,眼睛里就许有这样的苍茫的微笑。”[6]除此以外,蒙娜丽莎那双交叉搭在胸前的手柔嫩、自然,显示出达·芬奇极其高超的写真技巧,而且这双手与微笑一样,也凸现出人物内心的感受。

在构图上,这幅画与当时的肖像画不同。15世纪意大利的肖像画大多采用的是一种侧面像和四分之三角度的侧面像。这些画像往往只能描绘到人体的胸部。故此时的许多肖像画中是看不到双手的,如果画家想让观众看到画中人的双手,那就只有让被画者想方设法把手举起来。在这里,达·芬奇打破了这一惯例,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并将画幅延长到了模特的腰部,这样就能非常自然地描绘出蒙娜丽莎那弯曲的肘部和双手。那双随意放松的交搭在一块的双手,与她的头部、肩部组合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统一体,整个构图呈现为一个稳定的金字塔形状,透露出一种端庄和稳定。

此外,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运用了“空气透视法”。他把蒙娜丽莎身后的山崖、小径、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飘渺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一层薄雾里——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神秘。同时在作品中,达·芬奇作了一个冒险,也许只有艺术家自己才能掌握。如果我们仔细看这幅画,会发现画的两边不是那么对称,画中的背景更是如此,左边的地平线好像比右边的低一些。因此,当我们从左边看这幅画时,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故画中的女人看起来更高和挺直;而当我们从右边看的时候,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因此画中人就显得低矮一些。画中人的脸也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因为这两边甚至也是不相称的。从这个角度说,达·芬奇的画也许可以说就是一个魔术。

此画完成时,画面可能比现在的略大。从后人的摹本中可以看到乔康达夫人是坐在阳台矮墙前两根大理石圆柱之间的椅子上的。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画廊左右两边竟被后人裁去,所以现在的画面上,左右两根圆柱已经不见了。不管怎么样,《蒙娜丽莎》以其巨大的魅力和不可言说的神秘色彩为千百年来的人们所崇尚、追寻,成为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

蒙娜丽莎这一形象的塑造,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绘画本身。虽然在古希腊也有一些作品表现过人的美,但美都被嫁接在神的身上。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原因,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仍然是以神为主要表现对象,只是将神的形象表现为人的形象。可神毕竟不是普通的人,因此艺术家总是要在人的形象上添加几分神性,从而使得这神的形象与现实中的真正的人有着一定的距离。而在达·芬奇这里,表现的不是神,而是真实的人,普通的人。达·芬奇以满腔的热情表现人的美,这种美完全是现实的,真正存在的。这反映人的地位在达·芬奇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高扬人的精神,倾心地赞颂人的美,这是文艺复兴的主题,这一主题可以说在《蒙娜丽莎》中得到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