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5.4.1 罗马的十字——罗马式教堂
罗马的十字——罗马式教堂

公元8世纪晚期到9世纪初期,法兰克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到了10世纪的奥托大帝(Otto the Great),有意使他们统治范围内的教堂、修道院以及学校等建筑一律模仿古代罗马的式样。公元11世纪,欧洲各国结束了封建割据,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狂热的朝圣刺激了各国的统治者们纷纷大兴土木。由于当时宗教活动的频繁与狂热,教堂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都留下了大量的罗马式教堂建筑。

罗马式建筑萌芽于加洛林王朝时期,主要为天主教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这种罗马式教堂在主体设计上受到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影响,多用长方形会堂布局。但在宗教建筑的形式上还是主要借鉴和吸收了罗马建筑的某些因素,如模仿古罗马的凯旋门、城墙、古堡等建筑式样,采用了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等。罗马式教堂在山形墙和石头屋顶之间使用圆拱,创造出用复杂的骨架体系建筑拱顶的办法。在当时封建割据的情况下,罗马式教堂特别加厚外墙,窗户开得很小,且距地面较高。教堂纵横两厅交叉处的上方,往往配有碉堡式的塔楼。它的外形很像封建领主的城堡,厚重而沉稳的风格显示了封建宗教的至上权威,与后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相比,显得比较沉闷。

在教堂的平面设计上,由巴西利卡式变化为罗马十字形。罗马十字形是指在古代巴西利卡的基础上,在两侧加上两翼,形成十字结构,并在圣坛后面增建圣器室的建筑形制。与拜占庭的希腊式的等臂十字形相比,罗马十字形是不等臂的,其纵身长于横翼。正好与象征基督受难的十字架造型相似,突出了建筑的宗教主题,因此被广泛推广,从意大利的北部开始逐渐遍及欧洲各地,成为基督教会最为正统的教堂建筑形制。

罗马式建筑的代表作始于11世纪的意大利米兰,以厚重、结实、方形而矮胖为特征。十字形交叉的中点是建筑的主体部分。在这里耸立出巨大的拱顶。象征神秘的天国世界。与拜占庭的圆顶式穹顶不同,罗马式教堂的拱顶是用帆形的拱券交互搭构而成的,因此具有尖挺和升腾的感觉。罗马式教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十分注重空间的变化和教堂附属设备的配置。在纵横交叉中点的正前方,设有装饰华丽的圣坛,它是一个呈半圆形的拱券结构。中厅的两侧设有边廊,侧厅与中厅垂直,设有袖廊。环绕半圆形圣坛的是回廊。教士们在圣坛前主持仪式,信徒则在中厅和边廊面朝圣坛祈祷。人们沿着边廊、袖廊和回廊可以环顾整个教堂。标准的教堂还设有圣器室、唱诗席和洗礼堂。罗马式教堂还设有塔楼,或者在教堂的一侧,或者在十字等臂的上方,后来基本固定在教堂正门的两侧。

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样式遍及全欧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在法国有各种地方学派;德国以形式质朴为特色;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国罗马式的;意大利的罗马式发展对西欧建筑样式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法国的圣塞南教堂、德国的沃尔姆斯教堂、英国的杜汉姆教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等,都是罗马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圣塞南教堂建于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期。教堂的平面结构是一个巨大的罗马十字形。中堂的两边有两道边廊。靠墙的边廊通过袖廊的两臂和半圆形后堂,形成一个绕教堂一周的回廊。在边廊的两端各连接一个角楼,在袖廊和半圆形后堂东边都有凸出来的小教堂。这些小教堂朝向大教堂,内部和回廊连接在一起。在中堂和袖廊的交叉地区有高耸的门楼钟。整个设计融汇一体,很有规律。而中堂的半圆柱支撑起的拱门将拱顶分割,具有重复的韵律感。侧廊的走廊分散了中堂拱顶的压力,又为教堂内部引入了阳光,体现了建筑师的匠心独具。

图3-12 比萨建筑群

在意大利,罗马式建筑保持着传统的风格。著名的比萨建筑群(图3-12),位于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省省会,是为了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莫而建造的。建筑群包括大教堂、钟塔(也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和洗礼堂以及公墓四个部分。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1118年完成。比萨大教堂的平面结构为罗马十字形。在十字交叉处上方有一个圆顶,教堂内部由于在侧廊增加了气窗和走廊,比早期基督教教堂显得更广阔。中堂和边廊的拱廊由古典圆柱支撑,类似早期的罗马圣保罗大教堂。

钟塔1174年开始兴建,完成于1350年。塔高56米,直径约16米,是意大利独一无二的圆塔。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外观高大壮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曾经在这座斜塔上进行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一大一小的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论断。原计划修建八层的钟塔在建到第三层的时候,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当时负责工程施工的工程师B.皮萨诺打算在继续建造的时候通过将下陷的一边层高加大来加以弥补,但是结果沉陷得更加厉害。为了寻求解决的办法,工程曾经多次中断,最后还是在倾斜的状态下于14世纪全部完工。而这座偏离垂直线5.2米的斜塔也因此成为建筑学上的奇闻、世界奇观而名扬海外。

洗礼堂1153年开始修建,直到14世纪才完成。洗礼堂也是圆形的,分为三层,上两层由空券廊环绕。后来经过改造,将顶部由锥形改为圆形。圆顶上立着一尊高3.3米的施洗者约翰的铜像。

整个罗马比萨建筑群以白色大理石贴面,并以绿色大理石作为平行的线条和装饰花纹。这种用不同颜色的大理石做建筑贴面的方法继承了罗马帝国时期所特有的装饰方法。

杜汉姆大教堂位于英格兰与苏格兰边境的北部,是英国最大的罗马式教堂。教堂建于1096~1113年,在后来的改建过程中少有损毁,因此仍然保存着原有的风格,在英国的罗马式寺院建筑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杜汉姆大教堂总长130米,规模宏大。教堂的中堂拱顶是出现较早的肋架穹隆拱顶。边廊由一般的穹隆拱顶分割为方形。中堂则由巨大的拱门分割成长方形。中堂的跨区比侧廊的跨区大两倍。中堂上方的穹隆拱顶通过肋架形成斜十字交叉形,这样就将中堂上的拱顶分为6部分,而不是传统的4部分。这一特征使它成为罗马式教堂最优美的中堂。人们把它称为罗马式教堂优美造型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堂的长廊弯梁上有矢状拱顶,这个趋向蕴含着哥特式建筑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