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5.2.3 奇幻拼贴——马赛克镶嵌画
奇幻拼贴——马赛克镶嵌画

拜占庭绘画艺术以镶嵌画著称。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石头是主要的装饰材质,立体雕塑是流行的装饰物。从公元6世纪开始,镶嵌画平面艺术成为拜占庭最为盛行的艺术形式。教堂的装饰甚至世俗建筑的天井、墙壁以及地面都大量运用了镶嵌工艺。镶嵌画是用各种彩色的小石块或者彩色玻璃拼贴而成的建筑装饰。从渊源上看,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的艺术当中,不过当时人们使用的是小石膏块。在后来的古代希腊和罗马,人们代之以大理石块。而拜占庭镶嵌画以马赛克为主要材料,这在当时是最富有色彩的装饰材料,能制造鲜艳闪烁的奇特效果。后世的印象画派画家就从镶嵌画艺术中获得过艺术灵感。

拜占庭的镶嵌画艺术以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塔尔教堂(图3-5)最为精美。拉文纳是东哥特王国的首都,公元540年,查士丁尼皇帝占领了拉文纳,并试图把它建成为东罗马帝国在西方的中心。这座教堂兴建于公元526年,完成于547年。在查士丁尼皇帝占领拉文纳之后,它就成为了查士丁尼的皇家教堂。作为拜占庭的皇帝,他一心想要恢复罗马帝国,并曾经制定法典,主张信仰基督教。

图3-5 圣维塔尔教堂

在教堂的主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这里的基督巍然出现于圆顶之上,仿佛俯瞰着众生;清瘦的脸庞,单薄的身躯都被人为地拉长,他面容愁苦,双肩下垂;头部后面的圆圈和十字暗示着他的身份。他左手拿书,右手伸出,仿佛掐指算着什么。从构图看,他身上的衣服褶皱和左手抱的书均不符合透视原则。与大多数中世纪绘画的形式一致,耶稣正面朝向观画者,正面的形象或许传达了某种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观念。与古希腊相比,古希腊的神自有自己的生活,对凡人并不感兴趣;但是中世纪的圣父和圣子都关注人,救赎人,因此要以正面面对观者。从艺术手法上看,《荣耀基督》比起古希腊的画作有了很大的突破,虽然丧失了空间感,但线条的复杂、重叠的运用和人物眼神的表现都相当杰出。拉长人物形象所形成的清瘦、超凡脱俗的美感,被人们称为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对艺术的独特贡献。尽管这种符号化的风格在古典时期一度被抛弃,但它的核心观念却在现代的艺术流派中频频出现。例如在现代艺术的开山鼻祖塞尚的《玩扑克者》那里,人物的手臂就被拉长。

主祭坛两侧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左侧是《查士丁尼皇帝及其随从官员》(图3-6,彩图B-2),右侧是《皇后西奥多拉及其侍女》(图3-7)。人物形象都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但是却不失庄严。《查士丁尼皇帝及其随从官员》以黄色做底,查士丁尼皇帝身穿紫红色长袍,手捧着向教堂献祭的宝盒。在画面上左边靠近皇帝的位置有两位身穿白底朱红色华服的贵族。在他们身后是手持矛和盾的武士。武士们穿着红、绿、橙紫和灰黄色的衣服。在画面的右边,靠近皇帝的位置是身穿白色和烟色服饰的大主教马克西米安和两个白袍助祭者。所有的人物都在一个高度,身体轻盈,仿佛人们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号。《皇后西奥多拉及其侍女》与之类似,但是人物的排列比较灵活,气氛相对轻松和自由,环境的描绘更加细致丰富。喷泉和帷幔的点缀,增添了画面的生气。西奥多拉皇后穿着紫红色杂以金色的长袍,女侍从衣服的色彩和花纹也十分丰富,运用了白色、灰紫色、黄褐色和绛红色、蓝色、翠绿色等多种色彩。他们穿着华丽的服装,珠光宝气。画面的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人物与地面的垂直悬浮关系,仿佛宣称这凝结在金色闪光中的一切是一个折射的天堂而不是人间的景象。如果更细致地观察,可以发现,在西奥多拉皇后的外衣边上绘有三王礼拜的故事,同时查士丁尼两旁的12个随员恰好是耶稣的12个门徒的人数。皇帝和皇后在这里俨然是基督耶稣与圣母玛利亚的化身。这种人与神的混淆也正是当时政教合一体制在艺术上的体现。

图3-6 查士丁尼皇帝及其随从官员

图3-7 皇后西奥多拉及其侍女

罗马人自认为自己民族高贵,因此他们将居住在欧洲北部、中部和东部的日耳曼民族(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克尔特民族和斯拉夫民族和东方的汪达尔人统称为“蛮族”。公元5世纪,“蛮族”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了新的封建王国。“蛮族”与当地居民混居后,纷纷皈依基督教。他们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也注入了基督教艺术中,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他们的美术原始质朴,别具一格,美术史上称之为“蛮族美术”。

图3-8 挪威奥斯伯格葬船上的兽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