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纳斯巡礼:西方美术史话
1.5.1.1 石头圣经
石头圣经

公元1世纪,在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人巴勒斯坦地区,由于奴隶主对广大奴隶阶级残酷的统治,广大人民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他们在愤怒与绝望中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寄托于救世主,人为地创造了一个上帝。这就是犹太教的萌芽。基督教滥觞于犹太教,他们在犹太教《圣经》后增加了《新约》,把此前的《圣经》称为《旧约》。《新约》和《旧约》共同构成的《圣经》成为基督教的理论基础。基督教宣扬上帝在人间的化身就是耶稣,基督耶稣是童贞女玛利亚受圣灵感孕而降生的。从30岁起,耶稣就开始宣传上帝的“福音”,在巴勒斯坦创建教义。并收了12个门徒,他们追随耶稣到处布道,宣扬基督降临人间是拯救人类,建立幸福的“天国”。

由于基督教一产生就具有强烈反对罗马帝国统治的倾向,因此在它诞生的最初300年里,受到了严酷的镇压。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逐渐改强硬高压政策为疏导利用。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并下令禁止其他一切宗教。基督教被宣布为国教以后,便与政权合二为一,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被认为是上帝的代理人,国王是教皇的奴仆,而实际上,教皇与国王在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样,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有力支柱。自此以后,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影响。

早期基督教会对文化艺术持有仇视的态度,早期基督教神父特尔屠良(160~230)说:“真理的主宰痛恨一切虚伪,把一切不真实的或伪造的东西都看成邪淫。”这里的“不真实和伪造的东西”指的就是文学艺术[1]。在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文化处于被桎梏的状态,古希腊和古罗马所流传下来的灿烂文明则几乎完全衰竭。基督教文明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地中海传统,教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权威和组织者,艺术也完全为宗教服务。中世纪的教会非常懂得利用美术为其宣传教义服务,作为他们统治的精神工具。他们一方面破坏希腊、罗马的古典美术遗产,一方面又尽力利用美术为教会服务。这样,非写实的、教条的、充满宗教色彩的艺术风格主宰了中世纪的美术,而古典的自然主义风格则成为光辉的陈迹。以至于后来崇尚古典艺术的人都称中世纪为“黑暗的一千年”。

基督教美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塑造礼拜像,利用偶像来引导他们的信仰,成为宣传教义的“石头圣经”。基督教美术在教堂装饰上的普遍运用,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视觉的审美,更重要的是为了营造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让信徒们宛如置身超现实的天国之中。作为宗教教义的图解,面对多为文盲的广大信徒,它的喻义简洁明快,一目了然。中世纪艺术并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

在这一总的特征下,中世纪美术各种风格之间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拜占庭美术以其东方式的装饰性和抽象性与欧洲艺术分立而自成体系,并在约1000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则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欧洲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相继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地位。作为西方文化特殊表现形式之一的中世纪美术融合了多种文化源流的宗教艺术,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的最伟大成就。在中世纪,各种形式的大型宗教建筑在各地大量修建。许多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在艺术上和工程设计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随着大教堂的建设,作为教堂装饰附属部分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彩色玻璃窗画也在不同时期获得了不同形式的繁荣。大量优秀雕刻和绘画包括镶嵌画作品在大教堂内外创作出来。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也是中世纪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世纪也获得相当的繁荣,赋予中世纪美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由于文艺复兴时代及其后的写实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中世纪美术曾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甚至被称为“黑暗时代”、“野蛮时代”而加以否定。从19世纪开始,西方史学家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中世纪美术。在20世纪,中世纪美术成为美术史研究的重点之一。许多现代美术史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各种中世纪美术风格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解释。他们的研究不仅证明了中世纪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阶段,它并没有造成艺术发展的空白,而且越来越充分地揭示出中世纪美术所独具的美学特征及其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