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视赏析
1.12.1.1 一、影视鉴赏的特征
一、影视鉴赏的特征

影视鉴赏是主体观赏影视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它具有置身其中的氛围化感受,耳目交相渗透的高效接受,情感化的审美体验,创造性的综合审美等特征。研究影视鉴赏的审美特征,有助于理解影视艺术本体,也有助于引导受众的文化消费。

1.主动与被动的结合

影视鉴赏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坐在电影院和电视机前的确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但是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却是主动的,鉴赏者要调动审美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现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在自己的心灵中完成对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的理解,而且还要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形象记忆等来丰富、补充、延伸、扩展艺术形象。因此它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融合的过程。被动性是影视艺术接受初始阶段时的一个基本特征,电影心理接受的被动性在某些方面要大于电视。随着鉴赏活动的深入,主动性逐渐增强,参与意识、再创造性越发明显。

就受众的被动性来说,由于影像的动态物象性、接受环境的黑暗封闭性以及传达方式的单向性。画面的直观、运动、真实性限制了观众感知中的想象参与,特定的观影环境强化着观众的幻觉认同,银屏(幕)信息的单向传达延迟交流的对话性,影视艺术的梦幻特征也使观众忘我地沉浸在激动人心的艺术氛围里而不能自拔。就受众自身的主动性而言,一方面,影视强化了幻觉认同但并没有完全限制自我意识,受众与银屏(幕)形象的合而为一有时也促使他们关心故事的发展,甚至会预设故事的结局。这其实是受众参与了形象塑造。在这方面电视的参与性表现得尤为明显,荧屏形象与观众的感性交流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性。观众由于对电视的关切感而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观赏电视,大量的特写镜头更像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影视审美鉴赏活动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活动,影视艺术的巨大魅力使受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主客体相互交融,鉴赏主体将主观情感投放到作品之中,用幻化的意象充实作品内涵。欣赏者把外在于自己的客体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这是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

2.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影视鉴赏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一个人在欣赏影视作品的时候,必须先感受和了解以后,才能做理性的分析,感受影视镜头中所蕴含的理性内容,对感受的东西进行分析,和观赏者的观影经验、文化知识、思想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一般的观众看电影的审美体验和影视评论者的肯定不一样,普通观众也许仅仅是娱乐,影视评论者却要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剖析和评判。

观众观赏影视时具有突出的整体直观感受,这主要表现为对演员的表演、场景的视觉冲击、声音的感受、故事情节的展开的一种感受,这是一种直观的感受。还有一个高的层次就是理性的把握,这种把握就是具有深刻的理性的把握了,一方面是指感性的影视画面流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性内容;另一方面审美感受其实是一种渗透着理性因素的深刻的形象感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必然要牵涉到以往的观影经验,而观影经验必然要和印象、知识、概念、思想、理论发生联系。当我们看到电影《走出非洲》中壮观的场面的时候,我们直观感受是悦目赏心的,在导演刻意求工的漂亮包装下,非洲的原野风光和约翰·贝利的浪漫配乐均显得美不胜收,但是我们已有的影视知识却又提醒我们,这里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这里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3.稳定性与离间性的统一

稳定是指观众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在影视艺术中。离间性是指观众的审美心理不断发散和转移,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一方面,会很注意地去欣赏故事情节,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或喜或忧;另一方面,观众清晰地认识到这是在演戏。因此,观众与影像之间存在着审美距离,即观众不是从实用角度,而是从审美观赏角度看待影像。因此观众很可能调整自己成正常的状态,不为影视中人物的情感所左右,因为观众明白被虚拟情境激发起来的情绪是虚幻情绪,而且必然在虚幻情境中得到宣泄。观赏的理智感造成了观众心理的游移飘忽,它不时地将被故事沉醉的观众唤回到清醒世界。

影视艺术虚实互补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要求观众不断实现从稳定到游离的心理置换。画面毕竟有限,为扩大屏幕审美容量,导演设计出种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如以声拟形、以形启声、以角代体等。审美对象的特质要求审美主体具有与之相应的审美方式,影视屏幕形象虚实互补的特征同样要求观众审美感知的方式必须在虚实互换中进行。即心理在真实物像上固着,体会到真实物像所表示的意义之后能随时漂移,去体会虚拟物像所代表的影视内涵。

另外,观看影视艺术过程中的中间休息、他人打扰、观众的交流,特别是电视欣赏的家庭性质,都使观众不能始终沉浸在情节的魅力之中。观众的情感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审美情感,观众可以边看电视边做家务。当然,影视鉴赏的稳定性是主要的,影视独特的艺术魅力牢牢吸引观众的审美心理。观众正是在这种心理固着中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

4.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

观影的有意识是指影视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的效果,特别是在影院里看电影,这种效果更加明显,在观看的过程中,影视以丰富多彩的动态影像,以连绵不断的影视流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从而引起观众情感的激动。观众在接受审美冲击,感受审美愉悦时,并不只是个体独享这份愉悦,而是急于把这份愉悦与别人分享,观众正是在这种个体与集体的心理呼应中感受到银幕艺术的巨大魅力。

观影的无意识是指电影观众有一种追求影院气氛、追求隆重的共赏的习性。这是因为影院里的观众虽然是一个松散的集体,但在观影过程中,能迅速地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斯蒂安·麦茨认为,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众的原始的、无意识的欲望,如生命体验、心灵慰藉、感官享受、本能释放等,即通过在黑暗中的那块“银幕镜框”窥视到种种不可能亲身接触的东西(冒险、犯罪、战争、死亡、性爱等)。因此,在麦茨看来,由于观众意识到自己是在“看电影”的现实中,又让无意识领域沉湎于虚幻的影像中,因此电影受众的深层心理机制创造了一种像做“白日梦”一样的虚幻的现实。在满足每个观者欲望的“共窥”中,黑洞洞的影院环境净化了同场观众的社会关系,“银幕镜框”成了整个影院空间的唯一心理出路。银幕上传来的声像信息在每一个观影者身上形成了信息磁场,产生了艺术共赏氛围,这种氛围安全地、暖融融地包裹在他们的周围,使他们无形之间有了同喜、同悲、同命运感的信息交流。电影受众的这种仪式化的社会行为,显然提高了电影艺术信息的质量——在观众满足个人无意识欲望的同时,也能唤醒“集体无意识”,使人类本质的丰富性在电影这一大众艺术的形式中得到无限的延伸和解放。有人比喻观众进入影院后,就像进入一个与外界隔绝的“惯性系统”,个体的自我意识大为减少,一种犹如坐上火车般的强大牵引力,吸引着每个个体观众向前运动,这是对影院观影反应集体性的形象描述。

因此,观众的观看是一种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