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视赏析
1.10.2.2 身份认同的焦虑和渴望——《士兵突击》受众心理分析
身份认同的焦虑和渴望——《士兵突击》受众心理分析

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镜像阶段”,他认为婴儿在6~18个月的时候,会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的影像,从而会兴奋不已,从这一刻起,他就会认为镜像就是真实的自我存在,而这种对自身的关注,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关注。这种婴儿的自我认证过程与受众们在观赏影视剧时的心理有相通之处,电视把真实的生活加以“镜化”,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对其认可并充满理解和认同,甚至自己的视角和电视剧里面的人物视角合一,剧中角色是在用我们的视线去认识和看待一切的,这就是所谓的“合一”心理,这种心理行为也被称为身份的认同心理。

接受美学中的“共鸣”指的就是这种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受众在欣赏影视剧时被其中的人物命运遭遇、思想情感激荡,从而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觉得自己已和剧中人融为一体。《士兵突击》就是这样一部能够让受众跟随着主人公许三多一起或哭或笑的作品,因为很多人都能在许三多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士兵突击》的导演康洪雷认为,《士兵突击》是一部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电视剧,在这个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认定的年代,我们只有认清了自我,才能够去更好地应对社会和生活。而许三多就像一面镜子,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身上一些不能说,却与自己内心相悖离的东西。这种看法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士兵突击》火爆荧屏的原因,那就是受众从中感受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和渴望。

一、好故事引发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它最早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有许多种,有对罪恶的集体失语,有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有对违法事件的集体参与,还包括对某种传统故事模式集体共鸣。

《士兵突击》其实是一个有关执着、团结、友爱的传统故事。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当遭遇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可是许三多却做到了。从懵懵懂懂,甚至有点木的农家孩子,在班长、连长、队长们的帮助下,经过无数次摔打却始终坚持一个简单真理:“好好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这部戏击中了现代人心中最柔软的某个部分,观众喜欢许三多的执着、坚守、坚持和有点傻,喜欢袁朗的俊朗外表和富于牺牲的坚毅内心,喜欢高城的小孩脾气和他一起成长、一起成熟的那些经典语录。同时,观众也读懂了成才在追逐成功路上自私、急功近利的种种表现;因为“成才才是最真实的我们,而许三多则是我们心中早已放弃的那个理想”。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共鸣,观众才一遍又一遍地看《士兵突击》,才重新审视自己、学会做人,做一个像许三多一样简单、执着、纯粹的人。

多数观众观看电视剧希望从中吸取营养,对自己有所启迪和有所激励。《士兵突击》刻画了在青春成长期当代士兵的心理成长及精神渴求,将幽默、生动、青春励志较好地融入故事中,又恰好触动人们内心中最期盼的英雄主义情结,满足了观众的收视心理,让观众了解英雄有缺点和平常人一样。

二、切合了受众自我价值实现的呼唤

《士兵突击》描述了一位“英雄”成长的故事,他是一个既不英俊伟岸也不机智风趣,甚至还带着几分憨傻,透出几分朴实的平民英雄。故事讲述了在家排行老三,整日被父亲斥为“龟儿子”的许三多参军后,因为他的怯懦愚钝,屡屡遭人白眼,在战友的帮助下,历经磨难的他终于开窍,成长为军中百里挑一的“兵王”。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屡创收视奇迹。这个“草根英雄”让观众们怎么看都觉得仿佛就是自己,或者希望自己也能变成许三多那样,人们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他,关注着他接下来命运的发展变化。

作为家中最小的一个儿子,许三多从小就处于被父亲忽视、遗忘的角落,再加上母亲的缺失,从他当兵的第一天开始起,他就一直在为寻找着自我价值而努力着。为了让别人承认他是集体的一员,他刻苦地训练踢正步;为了融入五班,他坚持帮大家整理内务;为了留住班长,他有了人生的第一个奋斗目标。

许三多虽然愚钝,但是他有着明确的信念和坚持,不断地追寻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初到部队的他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被视为傻子,是个毫无希望的人,但是他有着明确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目标,那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并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上:抽烟没有意义,打牌也没有意义。当被分配到“班长的坟墓”、“后进兵的天堂”红三连五班时,他没有陷入到整日酗酒打牌的无聊中,而是坚持寻找着自我,笃定地做着每一件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不因为别人的脸色而放弃自己的看法,修起了一条好几代老兵都没能修成的路。

我们可以把他的成长发展轨迹用下表列出:

如上表所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许三多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如“钢七连”连长高城所言:“他每做一件小事都当救命稻草一样抓,最后,他抱着的已经是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许三多身上这种明确、迫切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让他“执拗得像个傻子”,正是因为他平实而又坚韧的努力,脚踏实地地认真做好每件事情,才最后获得了向前迈进的力量,从而找到了自我人生的归属。

许三多这面镜子直抵受众内心最柔弱的地方。出身平凡的农村家庭,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也没有这个功利社会所看重的种种资质(外貌、文凭等),这基本上是现实中大多数普通人的写照,他的弱点也同样是社会中许多人们在竞争和谋生中存在的共同特点。因此,他的坚持精神对占社会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来说,就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承受着空前的压力,每一个人都会有遭受挫折、被人看不起、深觉自己懦弱无能的时候。此时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如何挺过去?在许三多的身上,人们就可以找到自己曾有过的失败的经历、当时的心态、坎坷的处境,人们对他的形象就会产生认同,与许三多产生“共鸣”。

二是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差距,有的人通过自身不断努力,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更多的人却无法实现,只能把这种缺憾深埋进心底,无法诉说。而许三多懦弱、卑微的形象,却通过他的坚持不懈,最终成长为人人仰慕的“兵王”,获得成功,这又为人们营造出了现实世界难以实现的梦幻神话。于是,许多人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在虚构的电视剧中通过卑微的许三多得到了实现,人们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三、让受众体验到了集体的温暖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都市化和市场化步伐加速,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在西方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宣扬影响下,人们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价值观盛行之下迷失了自我。“信仰坍塌,理想破灭,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心理问题随之纷纷出现:迷惘、焦躁、道德沦丧、价值失范……”[1]个人价值在彰显的同时,集体主义被逐渐削弱,但中国自古就推崇集体主义,做人举事无不以集体主义作为自我存在的价值依托,“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古语都说明了国人对集体主义的推崇。因而,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对于集体的归属和认同,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呼唤。

《士兵突击》里所展现的集体主义凝聚着巨大的崇高感染力,“钢七连”这个代表着强烈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团队更是给当下缺失集体忠诚意识和归依感的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

从小被孤立和受欺负的许三多对组织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向往,一旦有机会可以归属到某一组织,他就会把自己的全部情感投入其中。在整理内务上,为了能够给班级争光,他甘愿每夜忍受寒冷,偷偷把水洒在被子上,以便折出整齐形状。在遴选老A队员最后的竞争中,他拼全力也要把受伤的战友伍六一背到终点,甚至不惜放弃自己获胜的机会,直到伍六一点燃求救弹,他才痛苦地向终点跑去。镜头中,许三多艰难地背着伍六一,而伍六一在他背上拼命挣扎要他放弃自己,这一对抗性形象,就是对“不抛弃,不放弃”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阐释。

在“钢七连”,每个人都对集体和战友怀着强烈的信任感和皈依感。在“钢七连”行将被解散,整个连队只剩下了许三多一个人时,他依然认真响亮地饭前唱着连歌;在选拔“老A”时,原“钢七连”的士兵会自觉地聚在一起,共同奋进;就连“钢七连”最后一个士兵马小帅在竞赛中被高城发现,高本意放他一马,却被他拒绝,语气铮铮“别以为我只来七连没几天,就长不出七连的骨头”,一个有人情味、有感召力的集体,使迷失于自我价值实现中的人们找寻到了关于归属的集体记忆,给受众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和温暖的想象。

与许三多形成对比性角色的人物是成才,他上进心足,能力也很强,是一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心想着要比别人强,谁比我强,我就超过谁,本来就比别人强的,还想更强。”他觉得“钢七连”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多,自己无法很快出头,就想方设法调到尖子兵少的三连,抛弃了“钢七连”。在竞选“老A”时,他和伍六一、许三多经历了生死考验,但是当最后发现他们不可能全部进入“老A”时,他竟然放弃了受伤的战友,独自向终点跑去,再次与集体归属感擦身而过。进入“老A”后,同寝的二十七号不满袁朗的苛刻,决定与其打赌,成才明知袁朗的射击水平肯定会获胜,但是他为了减少一个竞争对手而没去劝阻二十七号的冲动,最终导致二十七号离队。

因为成才集体归属感的丧失,他从没把任何团队当做自己真正的归宿,所以最后在考核中,袁朗放弃了他,这个把自己“砍得光光的电线杆”带着许三多送给他的玩具瞄准镜,再次踏上了草原上那条最窄的路,去寻找自己的“枝枝蔓蔓”,最终他明白了没有团队自己就会跑丢这样一个道理。

“不抛弃,不放弃”是剧中人常说的一句台词,也是“钢七连”这个团队的精魂所在。其中,“不抛弃”就是指向他人,不抛弃任何一个,不管是天资愚钝的许三多,还是一切从个人英雄主义出发、功利性极强的成才。它强调的是群体的归属,一种整体的价值取向。“不放弃”指向的则是自我,不放弃自我的努力和追求。该剧弘扬的崇高之美直抵人们内心深处,让人们在震撼感动的同时,汲取前进的力量。

纷繁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孤立无援、无可依傍的境地,对集体的渴望、追求就会更加迫切。每个人都离不开集体,在生活的过程中,一起经历和奋斗的人与团队才是意义的所在。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就像一面大旗,召唤着人们去寻找人生、集体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士兵突击》契合了大众的社会价值取向,满足了人们对心灵观照的渴望,它能引起轰动社会的效应也是理所当然的。

(本文作者: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