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视赏析
1.7.2.1 读解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潮流——以《新闻调查》为例
读解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潮流——以《新闻调查》为例

电视节目故事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讲故事又是一门艺术,在故事类节目层出不穷竞争激烈的今天,是否能够讲好一个故事,成为故事类节目成败的关键。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这不是一个故事的时代,而是一个讲述与表达的时代。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被拍摄过了,现在就看你如何用新的方法去拍摄老的题材。”[1]因此,从内容上说,做到事件奇特而又具有个性鲜明的人物,题材新颖而又具有社会意义,情节曲折而又具有丰富的细节,都是十分不容易的。从形式上讲,如何通过人物元素的配置和场景的安排来为人物提供故事空间,如何通过叙述视点和叙述结构的安排来控制观众获取信息,如何将线性叙述与非线性描写结合起来形成电视的故事节奏,如何采用电视的视听手段来增加故事的感染力,都是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中需要仔细斟酌的。下面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探讨其故事化叙事特征。

一、新闻类节目讲故事

新闻故事化,是指在播报新闻事件的时候,不是单调地向观众报道发生何事,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观众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从而使观众被故事吸引,达到去关注新闻事件的目的。简而言之,所要播报的新闻是内容,讲故事是新闻传播特定的方式。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指出,应当“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隐含的能够让人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细腻地展现事件的全过程,可以把观众带到一个更广阔的叙事空间。美国的CBS新闻报道《60分钟》栏目连续播出30多年不倒,并为几代人所喜爱,就在于它多年来一直坚持“讲故事”的理念,美国艾美奖评委团对《60分钟》节目的评价是:“用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深入了故事的核心,进入了人物内心,编排自由,富有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在我国将故事的理念带到新闻报道的是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它改变了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刻板单调的传统形象。自此,用故事化的方式报道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我国迅速开始普及。“从不同于其他新闻节目的视角再现新闻,挖掘新闻的另一侧面,讲出一个个新闻背后的故事”(《本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百姓故事》),“一个讲故事的栏目,一个描述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的栏目”(《社会记录》),这些电视新闻栏目都把故事化作为栏目的表达方式。

二、新闻故事化叙述的优势

电视新闻可视、可信、具有吸引力是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的追求目标,新闻报道“故事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电视新闻不仅关注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注重展示事件的过程中故事情节的编排;不仅关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的命运与情感经历的故事,还注重故事传神的细节;不仅提炼新闻的主题思想,还拓展电视新闻报道的空间。

1.人文关怀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媒体的体现,传统的电视新闻关注的是事,故事化新闻关注的是人。从关注人的角度去关注事件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人文精神和平民意识;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把平凡的题材变得深刻,通过富有人情味的讲述,形成了一种人本主义色彩。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故事化新闻报道,更注意新闻事件的过程,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挖掘人的思想性格,揭示人的生存境遇,捕捉传神的细节,具有人情人性美。

2.平民意识

用讲故事的方法说新闻,揭示老百姓身边发生的故事,观众看了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认同感、亲近感,体现了受众本位的传播思想。以人为本,小故事大主题,普通的视角来创作,突出事件中的普通人,具有人情味,贴近了观众,能使观众产生共鸣。在一些成就性和宣传性的报道中,要想办法将宣传报道内容和百姓生活结合具体起来。把一些抽象理性的话题变得感性形象。尤其是科技新闻和经济新闻,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传播效果。

3.消费愉悦

电视新闻选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传递信息,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迅速准确、形象生动地告诉广大观众,既具有可视性,也符合观众轻松消费的心理。除了让观众知道正在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外,还让观众从故事化的讲述中获得某种启迪,获得情感上的享受。

三、新闻故事化叙事策略——以《新闻调查》为例

在电视新闻竞争激烈的当下,《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继《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以后推出来的,它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有深度新闻报道。近年来,新闻节目迅速发展起来,从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说新闻”到《南京零距离》“议新闻”,同栏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调查》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从1996年至今,《新闻调查》经过了多次风云变幻的磨砺,在“调查”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到2000年打出“探寻事实真相”的口号,并对真相界定为:“真相就是正在抑制或者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集体意识遮蔽,有的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3]《新闻调查》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挖掘出来,昭告于天下。这一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窥视心理。节目抓住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再进行编织故事,并坚守品位,不走低级化、庸俗化的道路,终于深入人心,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新闻调查》主要采用了演播室+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首先,是演播室里的主持人简单地在一分钟之内说出导语,引入本期的节目,但不作评论。一般是或提出问题,或说出由头,或勾勒背景。接下来就是出镜头记者现场调查,画面、解说、同期声、音乐相互配合。《新闻调查》编织故事最具特色,下面主要以《新闻调查》之《追索16年的名誉》为例,分析它的故事结构。

故事结构要素包括:情节、人物、环境以及它们的构成形态。福斯特关于故事与情节的区别,他指出:故事(Story)是按其时序叙述一些事件,情节(Plot)同样是叙述这些事件,但重点落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后来皇后死于悲痛”这是个情节。时序依然保留着,但是其中因果关系更为强烈……如果这是个故事,我们问:然后呢?如果是个情节,我们就问:为什么呢?这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根本差异[4]。这里强调了也就是情节展开后的因果关系,讲故事的“逻辑顺序”。讲好故事要有一个完美的叙事结构,利用冲突、悬念、节奏来调整情节、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1.冲突是故事的灵魂

在字典里,冲突一词解释为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上。在戏剧界有一句人尽皆知的话,“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没有冲突就没有人物,没有人物就没有动作,没有动作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电影剧本。”“而任何戏剧性的场景关键就是让人物之间或者人物和某件事情之间处于相互对里的位置上。”[5]“冲突是故事的灵魂,活着就是看似于永恒的冲突之中,即如让·保罗·萨特所言: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6]因此,有冲突才有戏,有冲突的戏才是好戏。

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展示冲突的最好方式是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把握二元对立方式的叙事最重要的是要确定事件中人物类型的划分。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对人物类型有8种归纳:英雄、坏蛋、捐赠者、信差、假英雄、相助者、公主和她的父亲,他认为所有故事中的人物都可以归纳为这8类。而这8类中又有类型对立存在,比如英雄与假英雄的对立、英雄与坏蛋的对立等。在电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对立,比如罪犯和受害者。依据这个,我们可以在人物中找出主体与反主体为二元对立的中心线索来搭建故事的关系框架。例如,每一次冲突都意味着不同的性格和思想观念的碰撞,这些碰撞推动着事件向前发展,不断接近真相。

《新闻调查》的故事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双城创伤》讲的是一群十三四岁的花季少年自杀的故事,故事中展示了他们与父母和老师的冲突。人和自身的冲突主要通过展示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灵的挣扎与转变,如《老傅的购房梦》、《奇瑞之路》、《网瘾少年》等。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通常表现为人与社会制度的冲突、人与集体的冲突、人与社会习俗的冲突等,比如《行贿大公家》、《走向谈判的工会》、《乙肝歧视》等。

《追索16年的名誉》讲的就是一个人与一种社会势力的冲突,中间又夹杂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自我的冲突。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明芝的老人,他和老伴住在大连瓦房店市一个偏远的村落。16年前,身为职业学校校长的李明芝被认定犯有嫖娼罪,随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他的人生从那时起被彻底地改变了。但是李明芝一直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为讨还自己的清白,他坚持上访,日子一晃就是16年,直到“大接访”的日子到来,故事就在这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中展开。下表具体展示了这个故事的冲突:

一个好的故事总是遵循着呈现冲突的戏剧过程: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平衡代表着一种秩序的建立,而不平衡则意味着这种秩序的破坏,当一种秩序被破坏,失了原来的平衡时,人们就努力建立新的秩序以达到新平衡,冲突贯穿在故事的整个结构中,起到架构故事的作用。黑格尔最初在《美学》里提出:“戏剧动作在本质上须是引起冲突的,而真正的动作整一性只能以真正的运动过程为基础。”[7]冲突应该是一直被自觉运用在整个故事中,它所具有的强度足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最后达到顶点。结构中的冲突就成了人们继续欣赏的动力,人们追求的就是在欣赏冲突的过程中体会建构和寻找秩序的心理快感,因为人类有寻找秩序的基本心理需要。

2.悬念是故事的动力

英国的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的话说,悬念就是:“预示出一种十分吸引人的事态,却不把它预述出来。”[8]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把悬念比喻为一颗要爆炸的炸弹,主张预先告诉观众,借以诱惑观众,吊住观众的胃口,然后把它留到最后爆炸。从叙事技巧上看,悬念具有“炸弹”般的诱惑力,能产生艺术感染力。从心理分析角度指出悬念是文艺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是鉴赏者在阅读、收听或观看叙事性文学艺术作品时出现的关切故事和人物命运的悬挂惦念的期待心情。

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设置悬念可以借助延宕的叙事方式,所谓延宕,也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使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迟迟得不到解决,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事实真相扑朔迷离,因此观众会一直关注着这件事情的进展。新闻节目悬念构建,一般在节目制作的后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矛盾的自然冲突,运用图像、语言、文本等叙事元素进行设置,以达到自然悬念的效果。因为在前期的素材采集阶段,它不可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运用编剧、导演等手段对素材进行虚构性设置和加工,因为素材对节目制作者来讲是已知的、过去式的,具有非虚构性。这类节目的悬念设置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杜绝虚构性和过多的人为策划因素。新闻节目只有当素材采集完了以后,根据整个叙事结构和栏目风格找准悬念的着眼点。一般情况下悬念可以是事件的结果,也可以是事件的原因,还可以把最触目惊心的镜头作为悬念。比如《追索16年的名誉》中李明芝要追索多年前失去的名誉,但是十几年来上访无获,而几乎当年所有的当事人都已经无法寻找,2005年5月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大接访工作开始,他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这是事件的原因。《双城创伤》中一开始就向我们交代了事件的结果:2003年5月下旬,在甘肃武威发生少年连续服毒时间,6天时间内先后有六人服毒,其中两人死亡,4人获救,他们当中有5人是同一所小学6年级学生,那么究竟是什么使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走上了如此极端的道路呢?《化隆寻枪》一开头就把被害人头部中枪,死在他乘坐的车里头,同时车顶也被枪弹击穿了,车里有大量的血迹的恐怖场面展现出来,从而吸引了观众。节目包装和导视也是悬念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节目名称、标识、片头、片尾以及宣传广告语和声音等元素设置悬念,激发和调动受众强烈的收视欲求,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方式。比如2003年“非典”时期,节目的预告中片花展示要深入大众不能去或者不愿意去的非典现场,本身就是一个激发观众收视欲的悬念。

按照悬念在电视节目整体叙事结构中的不同作用,悬念可分为大悬念和小悬念。大悬念是贯穿电视节目始终的总体悬念,其主要作用在于构建节目的整体框架,突出节目的总体构思,揭示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追索16年的名誉》在节目的开头就抛出一个大悬念,也就是总悬念,名誉比生命更重要,这听上去只是一种说法,但是在辽宁有一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用了他生命中几乎全部的一切来证明这句话,他要追索的是多年前失去的名誉,但是十几年来上访无获,而几乎当年所有的当事人都已经无法寻找,2005年5月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大接访工作,这位65岁的老人把对于生命、对于名誉的最后希望寄托其中。新闻节目总在故事开端或者情节展开之前迅速地抛出总悬念,谜底并不急于在节目进行当中解开,而是一直延续到节目结尾处才出人意外地给予揭示。结构性悬念的运用吸引着受众关注这个节目,并遵循着作者的思路,去体味、感受节目中的氛围,领会并接受作品的思想主题,从而使自己受到感染,引起内心的共鸣,由此也取得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诸多小悬念在节目中起到了铺垫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提高观众收视兴趣的作用。对一些情节曲折、人物性格复杂、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必然会派生出一些新的情节,这时仅仅依靠一个总体悬念是很难撑起节目框架、吸引观众连续收看的。为了增强观众的收视期待,使之兴奋起来,继续关注节目进行,就必须从这些不断产生的情节中设置相关悬念,增加节目趣味,这样才能使整个节目从头到尾始终扣人心弦。兴奋性悬念通常在总体悬念抛出之后,在情节发展中并行地或者递进地涌现,从不同侧面与总体悬念相联系,逐步表现主题,丰富和加深其内涵,同时增强受众对故事情节的紧迫感。比如《追索16年的名誉》中为了解李明芝是不是被冤枉的,设置了一个个小悬念:采访办案人之一李泉,否认逼供李明芝→调查旁证——村民秦万瑞,秦万瑞肯定事情是假的→寻找旁证二——当年打更的老人,打更老人已死→采访当事人小秋,小秋说和李明芝没这个回事,是受人指使→采访指使者——组织卖淫者之一田广才,他已经病得不能说话。疑团一直存在,后面就应当解开谜底,给观众一个交代,这样就调动了观众连续收视的热情。

因此,好的悬念设置应该能够引起受众强烈的收视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但是悬念的结果的展示应该是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不任意夸大,不随意捏造,只有这样,悬念才能起到既展开线索又突出主题,有效进行叙事,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而吸引受众注意,达到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

3.节奏是故事的格调

如何将线性叙述与非线性描写结合起来形成电视的故事节奏是很重要的。美国学者特得·怀特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强调:“节奏意味着新闻节目要保持流畅,不能迟滞或令人厌烦。”要想搭建一个良好丰满的叙事关系结构,需要对故事中的冲突和悬念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布局,并附以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情绪变化,这就是叙事的节奏。

要精心把握叙事情节的内在节奏。内在节奏是根据各叙事段落内容多少来取舍的。内在节奏将直接影响电视观众的收视心理和情绪。内容过于单调乏味、信息量小、导致情节拖沓冗长,看起来索然寡味。各个段落的叙事长短比例,一般应该根据各个叙事段落或情节内容在节目的全过程中所占的主次地位来决定。创作中,必须精心设计好开篇、结尾、中间的主要段落及过渡段落的内容讲述的时间长度,才能做到全篇故事叙述详略得当,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风格统一协调。比如《追索16年的名誉》的内在节奏一起一伏,呈波浪形,形成了一波三折的非线性结构。

第一个起伏:直接对质——李明芝说自己是被逼供,办案人李泉用四个手指头就抠他的肋巴,揪他的胆囊,再往后他用膝盖踢他的底下。但是李泉否认逼供李明芝,说这个事情是典型的诬告。

第二个起伏:调查旁证——村民秦万瑞是旁证人之一,当记者16年后的拿着“李明芝嫖娼”案件的卷宗,就他当年的供述向他取证时,他的茫然无知让人诧异,并说这个事儿肯定是假的,事情似乎有了转机。但是采访另一个可以作证的学校打更老人,打更老人已经死了几年了,死无对证。

第三个起伏:寻访当事人——从案卷中看,如果校长真的清白,那么唯一的证明人就只剩下卖淫女小秋,作为当事人,只有她才能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找到小秋后,小秋说自己那跟这个人之间不存在性交易,并说当年远在他乡孤独无助的小秋只能听从组织卖淫者之一田广才的摆布,希望再次被点燃。然而,找到64岁的田广才以后,他已经因为脑血栓导致了行动不便和没有语言能力,希望又一次泯灭。

要精心控制叙事过程的外在节奏。叙事过程的“外在节奏”是由各个段落中的无数画面剪辑长度的不同而组合形成的。依据故事的时间的长短安排,可以用穿插导视的办法来控制叙事的外节奏。“节目中穿插导视是目前流行的节目推介方式,一是为了防止观众换台,将最有吸引力的内容当做悬念预先展示给观众,以锁定观众的遥控器;二是在电视节目结构中起到间隔的作用,在节奏的形成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节与节之间的导视常常是同期声、字幕、解说、音乐相结合,和观众一起回顾上一节内容,同时预告下一节内容。节与节插入的导视,松弛了电视观众的神经,调整其收视状态,新的预告以一种悬念的状态让观众舍不得放不下,从而继续收看下去。”[9]如《追索16年的名誉》从演播室到记者采访的现场,从解说到记者采访几个当事人,相互穿插自如,画面不断变化,十分自然。

外在节奏成功与否将直接造成观众对故事内容的收视兴趣及心理的变化和收视决定。要根据故事叙述的要求来决定“外在节奏”的变化。就像音乐创作中的作曲一样,没有节奏变化的乐曲是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的。

要精心营造叙事过程的情绪节奏。人物情绪的变化,也是形成节奏变化的重要因素,它是最容易与观众达成感情共鸣的。不同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段落将造成观众不同的心理及情绪的变化,如《追索16年的名誉》十分注意把握人物情绪的变化所形成的节奏。故事一开始就讲李明芝背负“嫖娼”罪名,并让他的家庭陷入阴霾。当时,公安部门认定李明芝和一个叫小秋的15岁卖淫女有嫖宿行为。正是这一认定让李明芝无颜见人,走进了大山深处,情绪十分低落。然而李明芝16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上访,不免让人动容。当李明芝讲到他开始上访,在上访的过程中捡人家饭吃的细节,记者抓住这个细节采访了他的心理感受。让人辛酸不已。不仅如此,16年来,李明芝一边上访,一边承受着这件事带给自己和家庭的种种打击。让他最心痛的是,事情发生后没几年,儿女们的婚事也因此受到了牵连。直到最后负责核查的办案人之一包景雷几经周折拿到了最终证明李明芝清白的证据,李明芝嫖娼案终于在尘封16年后真相大白,观众不禁拍手称快。所以,情绪节奏营造的成功有利于强化节目的“故事化”效果。

总之,新闻节目的故事化是指,在新闻的创作内容上和表达形式上,强调情节因素,不仅以讲故事的方式代替过去一味地对社会生活的自然主义的刻板记录,通过人的活动来见证重要事件,而且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内容上偏向于人文世界的深度挖掘。值得提出的是,新闻故事化的概念,强调的是“化”,指的是一种创作发展倾向、一种动态、一种丰富表现形式和加强感染力的创作手段,其前提必须是客观真实,而非虚构和臆造。

电视节目故事化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接受喜好,能够调节观众的接受情绪,形成情感互动以达到情感共鸣,有利于培养观众的忠诚度。

从传播学角度看,故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一种普遍到几乎无所不在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可以说,没有故事方式或故事化传播,人类的传播可能就无从谈起。从文化的角度看,在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听故事,故事就犹如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彼此的思想。故事化能让受众在别人的故事里去反思自己,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故事化叙事显示出的平民意识和平等观念,既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

然而,电视节目故事化现象也存在一些弊端。过度地追求以故事为中心的理念,将会放弃更宽广的视角;故事化叙事是依照事情的发展重新打造的,有一定的模式化,必然使创作者创新意识丧失;过度强调悬念和感官上的刺激,只顾感情宣泄而失去理性思考,将使节目背离宗旨,节目脱离社会,使节目过于浅薄。故事化是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一种有效的选择,但是不应该是唯一的选择,故事化不等于泛故事化。不是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都能讲故事,不同的节目要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所以,电视节目故事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电视节目日益盛行的今天,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好选择的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故事化的节目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