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视赏析
1.6.1.2 二、纪录片
二、纪录片

除开电影的基本的种类以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比较特殊的类型。比如相对于剧情片的有纪录片,与主流电影相对的有实验片,与真人电影相对的有动画片。

什么是纪录片?这是人们追问的一个关键,最早的纪录片也许可以追溯到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固定的机位,固定的镜头,记录生活的真实场景。这时候的纪录片呈现了真实的世界,这也是后来的纪录片所追求的宗旨。纪录片工作者神圣的追求就是能够将事件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也就是说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就是将真人、真事、真实的信息,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1.纪录片的真实性

尽管这样,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纪录片被人为操纵的痕迹,比如我们采访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采访对象,拍摄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机位和景别,以及剪辑的时候怎样来结构片子,这些都会影响到纪录片的真实性。中国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张以庆在纪录片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幼儿园》曾于2004年10月《幼儿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等。在谈创作体会的时候,他说他从“不拍什么”拍起,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从这段话里,我们已经看到导演的主观意念起作用了,这也许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事实上,纪录片完全做到真实是不可能的,从影片里看到导演的诚意很重要。张以庆说:“我特别注意选题天然流露出的承载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是我刻意的。本来想用‘幼儿园’的单纯来对比今天我们社会的一些问题,后来发现它跟成人社会是重合的,是完全重合的,它不用折射,它就是!你要在幼儿园待10个月以上,我保证你会跟我有一样的认识。”也许,导演记录真实的态度更重要。

有时候一定程度上的排演还是被应许和接受的,甚至是必要的,它往往还能提升影片的价值。在拍摄历史纪录片的时候,有很多人和事都是过去的,如果仅仅通过资料展现势必枯燥无味,这就带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关于“真实再现”的探讨。我们知道,历史纪录片的素材一般是一些枯燥的文字、档案、遗址、照片等。所以,如何用仅有的这些材料“结构”出一个生动的故事?如何“艺术”地处理好审美和知识性之间的关系?这是历史性纪录片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纪录片中大量运用真人扮演,再现过去的情景,这被称为“情景再现”。纪录片《圆明园》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影片从传教士郎世宁的视觉去看清朝的历代皇帝和整个清朝的历史,并采用讲故事的手法,取得了视听上的良好效果。尽管目前不少学者专家反对“情景再现”手法的应用,但从该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景再现”的运用大大增强了片子的“吸引力”和“可看性”。因此,适当编排的纪录片不见得就使一部影片变成了剧情片,关键在于它能让观众相信影片所呈现的主题是值得相信的。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纪录片失真、有误的现象。

纪录片可以有立场和观念,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但是这种立场并不会让纪录片变成剧情片。为了要说服观众,导演会提供一些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念,但是这些证据必须是真实的。虽然立场、观念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影片最终还是要呈现关于主题值得信任的信息。

2.纪录片的种类

纪录电影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政论纪录片

这是指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新闻纪录片

这是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导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它的主要手段就是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电影工作者很少操纵影片的内容。如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记录河南艾滋病村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状态。

(3)历史纪录片

这是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一般情况下不能用演员扮演。即便是“搬演”也不能违背历史。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如《圆明园》、《大国崛起》、《故宫》等。

(4)传记纪录片

这是指记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一般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诗人毛泽东》、《最后的山神》等。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5)生活纪录片

这是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纪录片。这是有别于其他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如中国第一部大型生活实用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情》。

(6)人文地理片

这是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海上传奇》、《千禧之旅》、《探索发现》、《舌尖上的中国》等。

(7)舞台纪录片

这是指记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片。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

(8)专题系列纪录片

这是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片。其中各部影片都可以连续放映,也可以各自独立。

最后不得不强调剧情片的真实性与纪录片的真实性的区别。剧情片有真实性的一面,但它永远不能成为纪录片,只能说它带有某种纪实风格。按照惯性思维,剧情片与纪录片的区别就是人物、场景和事件都是虚构的,比如经典好莱坞剧情片,从剧本的时候就按照建置、对抗、结局三个部分来编织故事,人物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事件是想象出来的,等等。但是这并不代表剧情片与真实无关,事实上,很多剧情片是由真实的故事创造出来的,比如《社交网络》这部影片,就是从真实的故事演变而来的。《赛德克·巴莱》历史上的确有这样一个民族。电影《盲山》就是根据真实的新闻改编而成的。

说起剧情片与真实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为了表达对真实事件的一种看法和观念,这种看法和观念融合在主题、故事、人物和形式风格中,是一种抑或间接抑或直接的表达。这种情况在传记片和历史电影中常常见到,电影《建国大业》中记录的是历史真实的事件,拍摄剧情片的时候,所有的历史上发生的当时的事件都是真实的,但是这些真实的事件是经过排演的,所有的出场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甚至人物的长相还必须有几分神似,但是这些人物都是演员表演的,剧情片是用虚构的手法来传递历史信息。在《建国大业》里面我们也看到了有关毛泽东的真实素材,但是这些新闻素材是来辅助表达剧情的。甚至《阿甘正传》中出现了阿甘与肯尼迪握手的画面,这不过是剧情片用特效技术来展现剧情中虚构的事件与行为。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导演会有意识地模糊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比如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剧情是编造出来的,人物是找演员来演的;这里导演用模仿纪录片的样式欺骗观众,让观众以为影片的事实是真实的,这只是电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而已。这种方法或被人称为“伪纪录片”。

3.纪录片的风格样式

按照纪录片所要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把纪录片分成两种风格:一种风格是“展现”,用最简单的形式和方法来传递信息,比如《海洋》、《昆虫世界》。另外一种风格是“表达”,其目的是呈现事实以说服观众,比如《海豚湾》、《海上传奇》。

一般来说,展现式纪录片的导演的目的在于向观众传递这个世界的信息,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纪录片《海洋》就是采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展现了海洋世界,导演的环保意识在不经意之间渗透其中。

表达式的纪录片的导演的目的在于通过呈现真实的信息,让观众接受他的观念。比如《海豚湾》,最初看这部影片的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展现海豚的生长环境和生存状态,结果竟然是向观众展示在日本的一个角落有一个专门靠捕杀海豚谋取暴利的地方,整个影片充满了对血淋淋的屠杀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