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视赏析
1.6.1.1 一、电影流派
一、电影流派

一般流派的说法,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具体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创作形式和风格相似或者相近的创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大体一致的美学风貌,其作品的倾向和创作手法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的群体。电影流派的产生是在电影或者独立的艺术生命之后才开始产生的。最初电影受到商业的束缚,在艺术上的地位没有确立,也就无所谓流派,真正的电影流派产生,是在格里菲斯发明了蒙太奇方法以后。电影问世前20年,并没有什么流派产生。直到20世纪20年代出现与欧洲的先锋拍电影,才第一次具有了电影流派的意义和说法。自此,电影以群体的风貌和风格出现创作此起彼伏,一共发展到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流派。真正产生较大的影响的电影流派大致有以下几个: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拍电影;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

电影流派给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带来巨大分水岭影响是好莱坞商业电影和在它之后的两个流派:一个流派指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另一个流派是法国新浪潮。两大流派的思想倾向和理论主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求“真”,反对好莱坞那种虚伪、豪华、理想化的拍片方式。下面主要介绍这三个流派。

1.好莱坞商业电影

先由好莱坞商业电影说起,“好莱坞”一词来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一个地名,由于那里的风光优美,非常适合摄影拍片,很多电影公司纷纷搬到那里,那里很快就成了一个电影摄制基地。长期以来,在那里形成了一种按照不同的类型和观众的心理需求批量生产电影的惯例,于是就形成了美国特有的电影创作风格和流派,被称为好莱坞电影。

好莱坞电影有一个根本特征就是,遵循商业规律,在电影的创作上按照企业生产的方式,实行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好莱坞制片人把电影的票房放在首要地位,主动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将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产品与市场效益充分结合,形成了一种商业运作惯例,这些惯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造梦工厂。好莱坞电影一贯主张电影就是梦,往往进行虚构,以满足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种种欲望。在思想情感上,主要以歌颂自由,歌颂英雄,弘扬真善美,展示人类生命力的伟大为主。即便是灾难片,也会突出人类力量的强大,最终会战胜灾难。在犯罪片中,一般是邪不压正,再难对付的罪犯都会有一位英雄将他制服。还有一些小人物的自我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励志电影。在爱情片中,强调平等意识,往往很多是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的模式,或者贫穷的小子获得有钱有势的千金的芳心,通常都会有美好的大团圆结局。这些电影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所以能够打动人并引起共鸣。在场景的设置上也非同一般,追求强大的视觉冲击。比如爱情片的场景十分讲究豪华浪漫甚至是奢侈的。西部片往往会有一些令人震撼的风光,在视觉上给人以很大的满足。由于这些电影会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有别于现实的生活的梦幻世界,从而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梦幻性质,因此被称为“梦幻工厂”。

二是明星制。人都有崇拜偶像的心理需求,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发现,观众一旦喜欢上某位演员,只要是他表演的电影,就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于是好莱坞开始表演,重视在表演中展示演员的个性魅力,经常会为某位观众喜爱的演员量身定做一部电影,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制度,这就是“明星制”。就这样观众作为好莱坞商业电影工业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造就了全世界最为众多的电影明星。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明星们绝非徒有其表,他们杰出的表演艺术造诣与成就,书写了世界影史上璀璨夺目的篇章。一方面,发达的电影工业造就了人才辈出的好莱坞明星;另一方面,明星们的独特魅力与表演艺术成就了好莱坞的成功,二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双赢。

三是娱乐性。一般观众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好莱坞传承了电影“娱乐人生”的原始创作观念,最大限度地向观众传达娱乐。无论是它戏剧性的情节模式,还是它的豪华场面以及精湛的表演,无不是想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追求戏剧性效果,遵循开端、结局、中段、情节点等剧情模式,或轻松幽默,或紧张刺激。在演员的选用上迎合观众的喜好,通过明星饰演的角色传达体貌特征和内心体验。在视听语言上讲究壮观的场面、个性化的对白,旋律明朗的音乐、节奏紧凑的短镜头剪辑等,以体现出视听的趣味性和冲击力。

四是类型化。由于要求电影必须以迎合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的被大众所熟悉的戏剧化美学观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类型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被克拉考尔称为迎合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影片,通过程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据了观众的视野。关于好莱坞电影的分类历来充满了争议,这里主要介绍五种类型片。

西部片作为最“美国化”的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颂扬、推崇那种粗犷的个人主义和适者生存的精神,体现着善必胜恶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国影坛上长盛不衰。弗雷德·金尼曼拍摄于1952年的《正午》就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西部片的特征,或者说是体现了经典好莱坞时期影片的特征。

科幻片是基于现有的科学和假设的科学假想出来的剧情,电影中的故事在今天的世界中不可能发生或还没有发生。其特色就是情节中包含了科学奇想。和其他类型片一样,它是随着电影工业化生产而出现的,其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和价值观都有一定的模式。乔治·里叶的《月球之旅》是电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歌舞片顾名思义,就是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最初是记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一般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故事情节大多比较简单。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就是根据音乐剧改编,以歌舞为主的影片。

犯罪片经常以一桩罪案的始末为内容,以罪犯或侦探为主要人物。犯罪片的指向非常纯粹而又直接,即警匪之间的生死较量,最后一定是正义战胜邪恶。犯罪片的主题既是对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众和平生活的恶势力的抗争,同时又是个人冒险心理或安全感需求的暴露,体现着人们展现自我个性魅力的渴望。最有代表性的犯罪片是美国电影《沉默的羔羊》,该片描述了FBI探员抓拿扒人皮的连环杀手的故事。

伦理片(ethicalmovie)是指以伦理为主题的电影,它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探讨。与其他片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伦理的精神几乎体现在每一部影片之中:爱情、婚姻、家庭、宗教、代沟、社会问题等都可以在伦理的范围之内,因此伦理片有着比其他片种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更模糊的边界。伦理片视其情节,并依照电影分级标准而设定观众年龄。

好莱坞类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来又有一段时间的回落。到了60年代,出现了“新好莱坞”电影。新好莱坞电影受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商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许多欧洲艺术电影的处理方法被用于好莱坞电影中。从经典时期到新时期,电影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演变,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人物形象或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一套手法在当代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而更善于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新好莱坞电影却悄然占据了观众的视线。好莱坞电影通过自身的调整完成了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在意大利出现的,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对后世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主要是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首部电影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等。这个电影流派的主要特点如下:

其一,在题材内容上表现出社会性。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小人物,包括神父、家庭主妇、农民、失业工人和游民,无所不有。

其二,强调真实性。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它力求场景的逼真感。其在一些影片雇用一些非职演员扮演角色,甚至是主角。我们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综合起来观察,可以说它实际上突破了欧美电影那种戏剧化叙事特征,树立了一种“反戏剧”的电影美学样式,而且基本上是“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

其三,改变了演员的审美标准。以前,欧美电影以往注意的首先是脸型、身材,而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以后,关心的则是气质。比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的女主义公安娜·玛尼阿尼式的演员的选用,更强调的是气质。这一观念的转变,在80年代后期的美国新好莱坞的电影中又进一步得到了印证,如简·方达等。包括当下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他总是选用女演员赵涛,主要也是因为她身上的一种气质。可以说,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3.法国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主要是在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的扶持下兴盛起来的。巴赞在《电影手册》中对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提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其中包括离奇、幻想,但是却又与好莱坞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有本质的区别。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的《四百下》(1958)、戈达尔的《精疲力竭》(1959)。

“左岸派”电影的创作特征主要表现为,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代表作家、作品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高尔比的《长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