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视赏析
1.4.1 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任何一种艺术的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交流,必须通过媒介;电影也不例外,电影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依靠的是电影语言。在默片时代,电影的语言是画面,也就是影视影像。当电影制作者开始有意识地把各种不同状态下活动的小画格随意接到一起,或者把一系列的画面彼此有机地接到一起,电影语言就诞生了。1928年有声电影诞生以后,电影语言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电影声音技术无疑是电影语言发展史的一次革命,使人类从无声进入有声时代,电影语言表情达意多了一个维度。再后来蒙太奇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电影语言革命性的进步,甚至“标志着电影作为艺术的诞生,因为它把电影与简单的活动照片真正区分开来,使其终于成为一种语言”;景深镜头是“场面调度手法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收获,是电影语言发展史上具有辩证意义的一大进步”,因为其“不仅影响电影语言的各种结构,同时也影响观众和影像之间的距离的知性关系,甚至因此改变了演出的含义”[1]

以上是对电影语言的最基本的理解,主要强调形成各种电影表现效果的技术性手段,例如剪辑方法、摄影方法、照明、音响处理等,主要是指影像的造型构图和声音的处理形成的意义,也就是视听语言,更多的是指技术层面上的电影表达。到了20世纪60年代,对于电影语言的研究在法国和意大利出现突破性发展,其代表理论是麦茨(Christian Metz)的电影符号学理论,自从他创立了电影符号学理论以后,很多符号学家如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艾柯(Umberto Eco)等,开始重视电影符号学,即专注于纯理论地研究电影的表达层面,而不是造成其表达能力的技术条件。这些理论家们对电影进行语言学式的严格和科学分析,从语言学和符号学角度关注电影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区别,指出电影语言的特点,为电影语言开拓出崭新的研究视角。

本章对电影语言的读解,主要从视听语言出发,以便读者对电影语言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同时,也在后文用符合学的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读者的欣赏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