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研究的知识论依据
1.1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国内专著(按姓氏首字母音序排列)

[1]陈国团:《知识学形式基础:世界意识型态学绪论》,中国台湾: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9年版。

[2]陈嘉明:《知识与确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曹顺庆:《中外比较文论史(上古时期)》,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甘阳、刘小枫:《重新阅读西方》,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6]胡适:《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版。

[7]胡军:《知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9]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洪汉鼎、陈治国编:《知识论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金岳霖:《知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休谟、康德和胡塞尔的想象论探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李贽:《焚书》卷三。

[1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15]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7]欧崇敬:《浑沌之知的构造:超越后现代主义的知识学理论》,中国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18]滕守尧:《文学社会学描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卷,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21]王学典:《知识论与后形而上学:西方哲学新趋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2]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3]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乐黛云、张辉:《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余虹:《文学知识学(余虹文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7]赵建军:《知识论与价值论美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二、国外译著(按姓氏首字母音序排列)

[1][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2][英]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法]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6][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2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王宏周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0][法]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费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3][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荷兰]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15][美]菲利普·J.戴维斯等编:《没门》,田立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美]弗里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9][美]J.T.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姜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1][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2][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

[23][英]卡尔·波普尔:《走向进化的知识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续集》,李本正等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4][德]卡尔·曼海姆:《卡尔·曼海姆精粹》,徐彬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6][美]路易斯·P.波伊曼:《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洪汉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8][美]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方在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29][俄]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0][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马宁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31][美]拉塞尔·雅各比:《社会健忘症》,波士顿:波士顿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

[3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4][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空间网络》,金吾伦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5][法]M.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丁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37][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38][美]I.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9][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0][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1][美]齐硕姆:《知识论》,邹惟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4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吴象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3][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册,迟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44][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45][英]特里·伊格尔顿:《心灵的法则》,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6][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47][美]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等译,重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8][美]伊姆雷·拉卜托斯等编:《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9][英]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50][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51][古希腊]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5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外文原著(按姓氏首字母音序排列)

[1]Adorno,Theodor &Max Horkheimer.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New York:Continuum,1972.

[2]Adams,Hazard.&Searle,Leroy.Eds.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Tallahassee: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6.

[3]Barthes,Roland.Elements of Semiology.London:Jonathan Cape,1967.

[4]Benjamin,Walter.Charles Baudelaire: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London:Verso,1971.

[5]Benjamin,Walter.Illuminations:Essays and Reflections.Ed.Hannah Arendt.New York:Schocken,1969.

[6]Benjamin,Walter.Reflections:Essays,Aphorisms,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New York:Schocken,1986.

[7]Culler,Jonathan.The Pursuit of Signs:Semiotics,Literature,Deconstructio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8]Derrida,Jacques.Of Grammatolog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9]Eagleton,Terry.Criticism and Ideology: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New York:Schocken,1978.

[10]Eagleton,Terry.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11]Foucalt,Michel.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Pantheon,1972.

[12]Foucalt,Michel.History of Sexuality.3vols.New York:Random House,1970.

[13]Fouca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New York:Random House,1970.

[14]Iser,Wolfgang.The Implied Reader.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

[15]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16]Jameson,Fredric.Marxism and For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17]Jameson,Fredric.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18]Jameson,Fredric.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A Critical Account of Structuralism and Russian Formali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

[19]Lyotard,Jean-Francois.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

[20]Levi-Strauss,Claude.The Savag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21]Todorov,Tzvetan.Introduction to Poetics.Brighton:Harvester Press,1981.

[22]Said,Edward W.Beginnings:Intention and Method.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5.

[23]Said,Edward W.Orientalism.New York:Random House,1978.

[24]Said,Edward W.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5]Woolf,Virginia.A Room of Ones Own.New York:Harcourt,1981.

[26]Williams,Raymond.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四、期刊论文(按姓氏首字母音序排列)

[1][美]成中英:《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2]陈传席:《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实际地位》,《文论报》,1988年11月12日。

[3]冯黎明:《论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文艺研究》,2008(9).

[4]孔诰烽:《从“早期现代性”、“多元现代性”到“儒家现代性”》,《读书》,2002(4).

[5][法]罗布-格里耶:《未来小说之路》,《当代外国文学》,1983(2).

[6]秦晖:《民族主义:双刃剑下的血腥悲剧》,《战略与管理》,1999(4).

[7][德]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新华文摘》,2001(11).

[8]陶佑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影响》,《游戏世界》,1907(10).

[9]陶东风:《文学理论知识建构中的事实经验和价值规范》,《天津社会科学》,2006(5).

[10]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浙江社会科学》,2002(1).

[11]王锺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1907(1).

[12]王逢振:《什么是“discourse”(话语)》,《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2).

[13]余虹:《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文学本质论问题论纲》,《天津社会科学》,2006(5).

[14]余虹:《理解文学的三大路径--兼谈中国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一体化”冲动》,《文艺研究》,2006(10).

[15]张荣翼:《图像时代的美学管窥》,《文艺理论研究》,2007(1).

[16]张荣翼:《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战线》,2002(3).

[17]朱立元:《走自己的路》,《文学评论》,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