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化:从10到100
如同之前章节所描述的创新,解决了从0到1的过程,让人们将一个创意转化为可运转、可复制、可行的商业机会;从1到10的过程则是激动人心的执行过程,让商业机会顺利地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盈利方式;企业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解决的是从10到100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形成机制化。所谓机制化,是指“法制,而非人治”。工作细分化,工作可定性,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点。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为什么需要机制化?
经营是一种人为活动,既然是人为活动,就无法通过个体的状态来确定。职场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员工昨天还在正常工作,今天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产生了情绪而无法高效工作。虽然最近时常提及的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对于这样的情况“以人为本”,但是工作就是工作,我们无法期待员工把个人私生活所产生的情绪和工作完全分开。因此,机制化的目的即是需要通过制度把重要的工作要素标准化,以确保每个人的工作状态可以“自治”,尽量避免情绪所产生的工作效率影响。
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琐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视而不见。
——〔法〕德尼·狄德罗,哲学家
理想企业的机制化状态为“永续经营的公司”,也可以理解为“基业长青”。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构筑得以持续推行的体制。所谓“无为而治”,即领导不在,工作照样可以推行。在创业初期,初创团体依靠持续的热情和高度的理想主义可以持续推进项目,甚至达到超高绩效水平。然而在招聘人员越来越多、每位员工期待目标不同的状态下,建构一套完整的公司体制就可以有效地解放领导层,让他们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获取更有效的资源等等。那么,如何来制定机制化呢?
机制化的制定:5W1H
机制化的制定,需要考虑清楚以下问题:
1.谁来做? (Who?)
2.做什么? (What?)
3.何时做,哪里做? (When & Where?)
4.如何做? (How?)
5.哪些完成?哪些没有完成?(Which?)
以一个销售人员为例,在公司招聘之前,就需要考虑清楚他的“5W1H”。
1.谁来做:日常的销售工作,由销售部经理带领销售员进行。因此,销售部经理的工作任务和销售员的工作任务是不同的。
2.做什么:一名销售员的主要工作包括:负责产品的市场渠道开拓与销售工作,执行并完成公司产品年度销售计划,根据公司市场营销战略,提升销售价值,控制成本,扩大产品在所负责区域的销售,积极完成销售量指标,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与客户保持良好沟通,实时把握客户需求,维护和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和新客户,自主开发及拓展上下游用户,尤其是终端用户等等。
3.何时做,哪里做:主要工作时间是每周上班的时间(上午九点到下午六点,午间休息一小时)。当然,客户维系等工作,也会涉及八小时以外的时间,由于和个人业绩挂钩,不算在加班范围内。
4.如何做?对于工作内容进行定量的描述,例如,本月销售额达到年销售计划额的10%以上,每天电话沟通客户20个以上……
5.哪些完成?哪些没有完成?一般由部门经理以及人力资源部进行绩效考核使用,以考察单位时间内工作效果如何,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制订提供指导意见。
机制化的有效工具:企业组织结构、员工工作手册
从宏观上来讲,企业机制化的主要工作在于对不同的部门进行结构化,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安排企业各部门和职位的设置,并且了解到部门和职位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家初创企业,人员较少,工作关系相对简单。常见的组织形式是直线型的组织结构。所谓直线型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部门领导者对所属部门的一切问题负责。
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图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清楚企业内部有哪些工作职能,应该划分成哪些部门,设置哪些职位;
第二,确立各工作部门和职位之间的关系,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并考虑并列关系的部门和职位之间如何协调和配合;
第三,确立各部门和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内容;
第四,考虑各部门和职位应该设置的人员以及人员数量。
运用机制化的第一个有效工具——企业组织架构,从宏观上了解目前所需要设置的部门以及人员后,才能结合现状,寻找合适的员工。这里就需要使用第二个工具:员工工作手册。
员工工作手册也称为工作说明书(Job Description),从微观上说明每一个职位该做的工作内容。这样有助于员工清晰自己的工作定位,并且有助于企业衡量员工的工作绩效。
标准的员工工作手册应包含以下内容:
1.该职位名称;
2.该职位具体的工作内容;
3.该职位的上下级隶属关系;
4.该职位员工应具备的工作技能和素养。
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
穷之辞辩以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以观其智;
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临之以利以观其廉;
醉之以酒以观其性;
告之以祸以观其勇。
——诸葛亮
通过工作手册,经过严格的招聘流程,企业人事部门和职能部门可以选拔合适人才进入公司,让员工明确其工作内容,详细说明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尽可能地让其融入工作团队,产生企业归属感。制定合适的考评标准,依据标准实施奖惩,提供未来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商业行为准则,就是公司用正式的书面形式,告诉员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非做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等,公司通过这套准则让员工明白,这里的企业文化认为,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
——《杜拉拉升职记》
扩展阅读:制定目标SMART原则
在制定工作内容和考核标准时,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非常重要。例如:“在本月完成A产品的研发工作。”
这是一条对于研发部某员工的工作目标,但是你会发现,这一条目标的完成标准是无法界定的。例如,什么是完成研发工作?具体完成的标准是什么?是产品部经理验收合格,是自己认为研发完毕,还是这个产品可以顺利上线?还是其他?
一个无法定义的目标是无效的目标。因此,目前企业管理中常见的目标制定原则是SMART原则。SMART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目标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S (Specific),代表具体的,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
M (Measurable),代表可量化的,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
A (Attainable),代表可实现、可达成的,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R (Relevant),代表相关性,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小目标是服务于大目标的;
T (Time-bound),代表有时限,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因此,如上的目标就需要调整为:
“结合上个月的工作内容,在本月31日前完成A产品的研发工作,以最终部门经理验收合格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