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
1.2.3.4 章后记:企业新思维——社群经济
章后记:企业新思维——社群经济

问你两个问题:

没有企业,是否可能建立商业形式?

企业提供某种产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什么?

我们首先从现象中来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罗振宇,“罗辑思维”品牌主要创始人。2008年从中央电视台辞职之后,他选择了通过网络分享知识,主要形式包含两大方面:优酷视频每周一期的视频节目《罗辑思维》;微信平台“罗辑思维”,坚持每天清晨6:30推送一条60秒钟的语音信息以及文章。用他的理解,这样每天坚持向大家分享新知,就是一种“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互联网传播精神。在这个自称“手艺人”的人眼里,“罗辑思维”并不能被称为一个公司。他经常将之定义为互联网社群的一个实验。从2012年开播至今,其微信公共号用户量已超过600万,优酷网的视频《罗辑思维》单集访问量都超过百万级别。通过这场实验,罗振宇及其团队证实了几件事:第一,中国的青年人和全世界的青年人一样,都是爱智求真、积极向上的好青年;第二,坚持本身就是有力量的,持续地做一件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大的势能,促进品牌的建设;第三,在创业的最开始阶段,即便不需要企业的形式,个人在互联网时代,仍然可以崛起,在罗振宇的定义中,称之为“U盘化生存”。所谓“U盘化生存”,是指个人不依附于任何组织,基于自身的兴趣,打磨专业能力,在不擅长的领域与其他人进行积极协作,在市场中找到个人定位,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同样通过个人人格魅力创造价值的“现象级”案例还包括更早的“老罗”罗永浩。“老罗语录”的网络走红,并没有炒作,也没有背后推手。仅仅是因为某种正确的价值观传递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于是一场自发的浪潮席卷而来,让罗永浩这样的人成为被“历史选中”的人。

感谢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愈发紧密,社会现象会以比过去更为集中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被讨论。而围绕着某个话题、某个人物进行热议的人群,就成为这个话题点的“粉丝”。这些粉丝聚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临时形成的“社群”。由此展开的各种商业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社群经济”。

你很难想象《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在最开始,它仅仅是提供免费的视频节目和知识分享。从哪里可以获得经济收入?人们首先可以想到的是广告。确实,当社群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广告宣传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收益。然而这并不是社群经济的核心,甚至很多时候,一味地追求经济收入而忽视社群的核心价值观反而会导致商业风险的产生。例如豆瓣网曾经因为追求商业收入,盲目打广告,一度陷入早期忠实客户流失的窘境。而这一点,罗振宇团队想得很清楚:我们聚集来的社群粉丝,都是爱智求真、追求新知的青年,他们追求“有趣、有种、有料”的生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即便我们开展商业行为,也是满足于这些人的。最开始的几次商业行为,罗振宇都称之为“实验”。实验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尝试和探索的意味,很容易受到社群粉丝的认可。第一场“实验”:卖月饼。通过月饼,来测试哪些朋友是“真的爱你”。操作方法上,用户可以在《罗辑思维》的店铺内选定月饼的款式、数量,填写用户信息和地址进行下单。然后选择找人代付,即将付款的链接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内,等待小伙伴来付款,以此来“测试节操,检验真爱。”

不管最终销售如何,通过不同于以往的“玩法”,“罗辑思维”的社群经济运作方式,保持了其本来的格调。这也让社群中的粉丝们积极参与其中,玩得不亦乐乎。

在创业伊始,你需要尽可能节约成本。盲目创办企业,日常开销常常让你无法维持。罗振宇的方式不失为可参考借鉴的素材。利用周围的资源,展开个人魅力的分享,建立你的粉丝群体、社群经济。

第二个问题,企业提供某种产品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企业卖的到底是什么?

即便是最早的企业,商人们也会意识到“诚信为本”。虽然我们售卖的是某种产品或者服务,但是消费者最终决定购买与否,还是会根据个人对企业形象的感知来决定的。

古代商业,诚信为先。原因之一来自于古代的交通和环境受限,一次不诚意的“商业欺骗”会导致买家损失巨大。而在现代商业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能够提供的产品可替代性低,即同类型产品更多。在硬件上做文章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企业界开始纷纷从“软件”上做文章。

企业人格魅力化,产品人物形象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赋予自己的产品个性。以下说到这些专属名词,有可能你就会想到,这是哪个企业/产品:

“为发烧而生”;

“想象另一种可能”;

“We are 伐木累”。

小米科技、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不仅仅是产品,而且被赋予了品牌形象。

时至今日,企业到底卖的是什么?卖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由产品产生的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我们以小米举例。

小米科技,成立于2010年4月,一个手机行业利润下滑、减产的时代。

2010~2014年整个手机行业进入了“寒冬”,所有企业都在哀嚎:

摩托罗拉,以125亿美元卖给了谷歌,之后谷歌又以29亿美元将摩托罗拉卖给了联想;

诺基亚,以71.7亿美元卖给了微软;

HTC,2011年市值为370亿美元,2013年市值为37亿美元……

开始很多人都看不懂雷军到底要干什么,金山做得不是很理想,竟然转入了这样的一片红海。

时至今日,当很多人说“你们小米这样的手机公司”时,雷军会直接明确地告诉他:“我做的不是手机公司,我做的是文化传媒公司。”小米的价值不在于手机。

从成本角度考虑,单纯地销售小米手机利润是极低的。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小米手机这个产品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消费者和小米公司产生连接,进而产生二次、三次的购买行为。

于是,有了后面的神话:2013年,小米官网卖出了441万副耳机和199万个移动电源。更神奇的是,他们还卖出了53万个米兔——他们的玩偶,21万件印有小米Logo的衣服。这样的经营方式就不是科技公司的运作方式,它更像是迪士尼,更像是吉卜力。小米的思维方式印证了那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时至今日,如果你登录他们的网站,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的周边产品。小米真正去赚钱的不是靠产品,而是依靠手机建立的一个社群。有人称之为屌丝经济,而小米对其定义的调性为:“有点文艺,有点小资,也有点屌丝,再加一点狂热和微发烧。”

再说豆瓣网。作为文艺青年数量最大的社群,2014年、2015年进入资本市场之后,豆瓣网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经济定位和盈利方式。“客户端”“豆瓣市集”……不断的探索,让一批忠实社群粉丝远离,也引来了一批批新的社群成员。“精益创业式”的迭代和探索背后,豆瓣网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调性和“人格”。2016年2月,豆瓣网第一次定义自己的风格,其影片获得了用户的认同,也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可以说,这是“小众网站”的一次成功的大众化宣传事例。

除了一个小秘密

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

我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世界也拥抱我

我经历的

或未经历的

都是我想表达的

我自由,渴望交流

懂得与人相处

但不强求共鸣

我勇敢,热爱和平

总奋不顾身地怀疑

怀疑……我在哪里,该去哪里

童年,或许还有过些……

可和你一样

小时候的事,只有大人才记得

我健康,偶尔脆弱

但从不缺少照顾

也尝过

爱情的滋味,真正的爱情

如果不联络

朋友们并不知道我在哪里

但他们明白

除了这个小秘密

我只是

一个极其平凡的人

我有时

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有时

我只想一个人

我们的精神角落:豆瓣

——豆瓣网“我们的精神角落”广告宣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