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1.5.26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今本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大义】

这也是属于“正言若反”(第80章)。作者强调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最好是站在一般人以为不好的一面。比如,大和小,他挑小;难和易,他挑易。他说,天下的难都是起于易,大都是起于小。圣人都是以小为大,以易为难,所以能成其大,免于难。

《老子》的辩证法,特点就是反“常识”。一般人都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但他却讲“以德报怨”。(以德报怨)

【讨论】

此章有简本,是摘取开头三句和最后三句。中间只有“大小之”三字,显然漏抄了下面的话:“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自己要做,只做无所作为的事;劳民去做,只做不劳民伤财的事;品尝食物,只尝没有味道的东西。这里,“为”是自作为,“事”是劳人为。参看第48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大小多少”,一种理解是,连下文读,无论对方的怨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都要以德报怨;另一种理解是,把小的当成大的,少的当作多的,即下文“为大乎其细也”。

“报怨以德”,涉及孔老异同,很重要。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值)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14.34),即如果以德报怨,那德该用什么报?答案是,还是以与怨对等的东西来报怨,以德报德吧。孔子的回答很巧妙,他是玩文字游戏,用音训的方法做解释。我们要知道,“德”字是从直得声,直可用为值,有对等相当的意思。他是把对方说的“以德报怨”故意读成“以直报怨”,意思是用和怨一样的东西来报怨。其实也就是以怨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就是孔子说的恕道。恕是什么意思?是宽恕吗?不是。今语宽恕,其义主于宽,古语不一样,宽是宽,恕是恕。恕是什么意思?古人拆字为解,有如心之训,意思是将心比心。我把我的好恶强加于你,当然不行;你把你的好恶强加于我,也同样不行。恕道,讲的是对等。这是孔子的思想。老子不一样,他贵柔贵弱贵下,处处讲的是不对等。他们俩的说法,谁先谁后,谁回应谁,历来有争论,很多人都以为老子年纪大,肯定是孔子回应老子。我不这么看。因为老子更老,不等于《老子》更早。这里有三种可能,一种是《论语》回应《老子》,一种是《老子》回应《论语》,一种是谁也不回应谁,只是凑巧撞在一起。我的看法是,《老子》除这两句,还有不少批评孔子和儒家的话,相反,《论语》除了这两句,一点迹象都没有。谁先谁后,实在很清楚,驳人的人肯定要后于被驳的人。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谋难事,要从容易的事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小的事入手。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圣人以易为难,所以到头来没有什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