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1.5.16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三章(今本第五十三章)

使我挈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大义】

这里是以道路之道比喻道。作者说,如果我带着熟人,走在一条大道上,我最害怕的就是误入歧途,但世人总是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非挑小路走。其结果是,庙堂之上倒很干净,有权有势的人,吃得好,穿得好,富得不得了,但田园荒芜,仓廪空虚。这不是道,而是盗。(行道要行大道)

【讨论】

“使我挈有知,行于大道”,假如我带着熟人,走在大道上。这两句诸,历来存在误解。上句,乙本作“使我介有知”,“介”是通假字。今本袭其读,作“使我介然有知”,又加了“然”字。只有严本注文作“提聪挈明”,还保留了古本原貌。(1)“挈”,者qiè,是携带之义,本来是谓语动词,乙本作“介”,已经失其本义,今本加“然”,更使意义大变,“介然”成了修饰“有”的副词,“有”反而成了谓语动词。“介然有知”,旧注多以“知”为知识的知,“介然”是形容“我”很有知识。但携带知识上路,或非常聪明地上路,实在不成话。古代训诂,“知”往往指相知相识,或相知相识的人,不一定都是指知识的知。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下,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知”就是指认识自己、熟悉自己的人,“不知”就是不认识、不熟悉自己的人。我认为,与熟人同行,才文通字顺。“行于大道”,是走在大路上。注意,这里是以道路之道比喻哲学意义上的道。

“唯迆是畏”,唯恐误入歧途,走到邪路上去。“迆”,者yǐ,是邪路或曲径,甲本“唯”下缺三字,乙本作“他”,今本作“施”,王念孙读迆,以为邪道。迆,许慎训衺行(《说文·辵部》)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大道很平坦,但老百姓老是放着大道不走,专找捷径。“径”是步行的小道。甲本作“”,乙本、今本作“径”,是见母支部字,径是见母耕部字,乃阴阳对转的通假字。《论语·雍也》6.14:“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古代对走路有规定,不能放着大道不走,随便走小路。如《周礼·秋官》有野庐氏“掌道禁”,“禁野之横行径踰者”,宋程大昌《考古编》卷九、清惠士奇《礼说》卷一二对此有考证。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庙堂很干净,但田野很荒芜,仓廪很空虚。或说,除读涂,正好相反,是脏乱。仓是方形的粮仓。仓与囷(音qūn)不同,囷是圆仓。仓与廪也不同,仓是放未脱壳的谷、廪是放脱过壳的米。仓囷的模型,考古多有之,仓少而囷多。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穿漂亮衣服,佩锋利刀剑,大吃二喝,钱财有余。“厌”同餍,是足食之义。

“盗竽”,含义不太清楚,还有待研究。“竽”,甲本残缺,乙本左从木,右半缺,整理者疑为看不扜(音yū),读为盗竽。《韩非予·解老》作“盗竽”。他说,“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学者多以为,“盗竽”就是盗魁、盗首、强盗头子。“盗竽”,今本作“盗夸”、“竽”和“夸”通假。

————————————————————

(1) 高书,79—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