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1.5.10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章(今本第四十七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大义】

《老子》论知,强调不出门,知天下。它认为,路跑得越远,知道得越少。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也是属于无为。(不出门,知天下)

【讨论】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户”是门户,门、户都是象形字,门像两扇门,户像一扇门;“知天下”是知地上的事;“牖”音yǒu,是窗户;“知天道”是知天上的事。本来,照理说,要想了解地上的事,就得出门旅行,进行调查;要想了解天上的事,就得打开窗户,仰望星空,观察天道运行的规律。但《老子》故意说,不出门,也不打开窗户,照样可以知道这些事。俗话说,“秀才不出门,焉知天下事”,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正好相反。《老子》属于后一种。人,自个儿把自个儿关家里,怎么知道外边的事?这事搁现在,不新鲜,我们有报纸、电视和网络,但在古代,很奇怪。我理解,作者强调的是,与其道听途说,不如坐而悟道。“以知”,河本、王本删“以”字,傅本反而添字,作“可以知”。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顾炎武主张“行万里路”,地理学家、博物学家、考古学家和旅行家都是要走万里路的。政治家也少不了畅游大江南北。知识分子,经常蹲在家里,闭门造车。如李敖就主张卧游,在书本里旅游。其实出门有出门的道理,不出门也有不出门的道理。读万卷书,主要就是在屋里读。思考,也是在自家的庭院或花园里遛弯儿就够了。古代世界,很多大智慧,都是躲起来悟道,不是坐在树下,就是钻在山洞里,还有对着墙壁发呆的,除了化缘讨吃喝,或取经传教,根本不出门。不但不出门,连书都不读。《老子》也认为,悟道不需要出门。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不行而知”,这是对上文的总结。“不行而知”就是“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见而明”就是“不窥于牖,以知天道”。“明”,甲本缺,乙本和今本都作“名”。明、名二字,古书常通假,《韩非子·喻老》引作“明”,第23章有“不自见故明”,第52章有“见小曰明”,可见应以读“明”为是。“弗为而成”,和前两句不同,用“弗”不用“不”,今本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