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1.4.20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今本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兮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匮。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兮。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兮。忽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大义】

不学习,不苦恼。听人吆喝和吆喝别人,其实差不多。美丽和丑陋,也相去不远。人家怕你,你不也得怕人家?我老是恍恍惚惚,怎么看也看不清。人家都吃喝玩乐,寻开心,就我傻乎乎,好像无欲无求,只会哭,不会笑,光知道吃奶,不懂人事的小屁孩儿。我垂头丧气,不知该上哪儿。大家都有不少财产,我却是个穷光蛋。我只有一颗愚人的心,蠢得谁都比不了。俗人都是明白人,就我是个大傻瓜。周围的一切,好像大海茫茫,浩瀚无涯,不知哪里是岸边。大家都特拿这个世界当回事,就我一点正经没有,专门拿它开玩笑。我和他们不一样,只是个吃奶的孩子。我只吃大道妈妈的奶。

这番话,是一篇《独立宣言》,独立于谁?独立于群众。我国国情,人缘不行,什么都不行。什么叫人缘?就是上有领导,下有群众。群众不能惹。“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引里谚)。古人说,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群众是什么?我的“文革”体会是,只要条件成熟,马上可以变成洪水猛兽。屈原不明白,自己心明眼亮,群众怎么这么糊涂。这里相反,“我”与“众人”、“俗人”处处相反,不是群众不明白,而是自个儿太糊涂,难得糊涂。孔子说,隐士清高,他欣赏,但绝不参加,理由是,他总不能与鸟兽为伍(《论语·微子》18.6),《老子》不同,他不怕脱离群众。(难得糊涂)

【讨论】

“绝学无忧”至“亦不可以不畏人”,简本有这一段。

这段话有两个重点,一是难得糊涂,劝人要糊涂一点;二是远离群众,别和俗人一般见识,群众都太明白,自己还是傻一点好。

“绝学无忧”,是讲难得糊涂,越学习,越苦恼;不学习,不苦恼。

“唯与诃”,这两个字,含义相反。“唯”,是唯唯诺诺,听人呵斥,表示答应的唯,相当喳、是、遵命、Yes、哈依,北京话叫听喝;“诃”或“呵”,是呵斥的呵,如上级叫下级住嘴、滚蛋,Shut up,get out here,都是这类词儿。乙本作“唯与呵”。呵与诃同,意思一样。河本、王本、傅本作“唯之与阿”,“之”字是多余,“阿”是拍马屁,含义不同。想本又作“何”。

“几何”,是多少的意思。

“美与恶”,简本同,傅本作“美之与恶”,“之”字也是多余。河本、王本作“善之与恶”,“善”,与“美”含义相近,字形也相近,是后来改字。

“何若”,是如何,和“几何”差不多。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畏”是敬畏。简本同,但第二句的“人”字,原来被错误地断在下句。“人之所畏”是民人敬畏君长,“亦不可以不畏人”是君长也不可不敬畏民人。今本删“人”字,是没有理解这两句话的本义。

上面这段,是说唯与诃、美与恶,看似相反,其实差不多;君长和民人,也是互相敬畏。

“恍兮其未央哉”,“恍”,原作“望”,观下文“恍”亦作“望”,这里应读恍。“恍”是意识模糊的状态。今本作“荒”,是假借字。“未央”是表示时间上没完没了。

“熙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热闹(即“熙熙攘攘”的“熙熙”),北京话叫乌央乌央;一种是和乐。

“若飨于大牢”,食用九鼎,牛羊豕俱全,叫大牢,这里是说,好像大吃二喝,很开心。

“而春登台”,春天的时候,登台远望,披襟当风,是很大的享受。《论语·先进》11.26有一段很长的对话,孔子让他的学生各言其志,曾皙说,“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讲这种享受。这句,河本、王本作“如登春台”,想本、傅本作“若登春台”。

“泊焉未兆”,是淡泊而欲望未生的样子,即懵懵懂懂,不开窍的样子。

“若婴儿未咳”,“咳”,傅本同,河本、想本、王本作“孩”。《说文·口部》是以孩为咳的古文。小孩,先会哭,后会笑,后会说话;先会蹬,后会爬,后会走路。这里说的“婴儿”,是光会哭不会笑,还在妈妈怀里吃奶的孩子,“我”傻,傻得跟这种孩子一样。

“累兮如无所归”,“累”是垂头丧气、疲疲沓沓的样子,“无所归”是没处去。高明指出,孔子适郑,郑人相孔子,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就是这里的“累兮如无所归”。河本“乘乘”(“乖乖”之误)、想本“魁”(原从鬼从今)、王本“儽儽”、傅本“儡儡”,都是“累”字的错字或通假字。看来,老子也不以无家可归为什么丑事。

“匮”,原作“遗”,今本也作“遗”,应读匮。

“蠢蠢”,乙本作“湷湷”,河本、王本、傅本作“沌沌”,想本作“纯纯”,都是通假字。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兮。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兮”,“闷闷”,是愚笨不明的意思。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与此相反。这里是说,世人都明明白白,自己却糊糊涂涂。

“忽兮其若海”,“忽”是恍惚的惚,指海天茫茫,什么都看不清。古人常以晦训海(属于音训),楚帛书的“四海”,就是写成“四晦”。“忽”也有晦义,正是形容大海的昏晦无所睹。河本作“忽”,同帛书本,但傅本作“淡”,王本作“澹”,变化较大。“澹”是形容水波荡漾,如“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想本作“晦”。

“恍兮其若无所止”,与上“恍兮其未央哉”是类似说法,但“未央”是时间上没完没了,这里的“无所止”是空间上无穷无尽,指大海茫茫望不到边。“恍”,原作“望”,此句的“恍”与上句的“忽”相对,是指恍惚的恍。下章“忽兮恍兮”、“恍兮忽兮”,“恍”也是这么写。河本作“漂”,傅本作“飘”,王本作“”(音liú,变化较大,成了讲风。漂同飘,飘是旋风或暴风,是高风,帛书本只讲海,与风无关。今本通过改字,变成另一种意思,一句是说深似海,一句是说好像风,飘飘悠悠,停不下来。

“众人皆有以”,众人都特拿周围的事当事,过于认真。这里的“以”,类似《论语·先进》11.2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以”。

“我独顽以俚”,就我调皮捣蛋,很俗气。“顽”是顽皮的意思;“以”是而的意思,“俚”是鄙俗的意思。“俚”,乙本、今本作“鄙”,意思一样。

“贵食母”,是贵食于母。古书所谓食,有两种意思,食其食,食于人,叫食;以食食人,喂之养之,也叫食。后者,或作、饲。《老子》以母喻道,以婴儿喻德,有德之人如婴儿食母之乳。乳亦称食。这里的“食母”是吃妈妈的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