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1.4.14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今本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义】

这一章也是论道。作者说,道是神秘莫测的东西,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看不见叫“微”,听不到叫“希”,摸不着叫“夷”。这三样加一块儿,混在一起,也叫“一”。它的特点是,说亮不亮,说暗不暗,绵绵不绝,不知叫什么好,其实是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无物”。它没有形,没有象,恍恍惚惚,不可名状。我们跟在它的后面,顺着看,看不见它的尾巴;我们跑到它的前面,迎着看,又看不见它的头。它是一条线索。我们用今天的道,观察今天的世界,才能知道古代的事情,这就是所谓“道纪”。(道是贯穿古今的一条线)

【讨论】

“微”,训隐,和显相反,是不容易看见。今本作“夷”,是把下文的“夷”错放在这一句。

“希”,是不容易听见,本书第40章有“大音希声”的说法。

“捪”,音mín,是抚摸的意思,今本作“搏”(或再讹为“抟”),是博取之义,比捪通俗,但意思已变味。《庄子·知北游》“搏之而不得也”,或即所本。

“夷”,训平,是光秃秃,什么也摸不出来的意思,今本作“微”,是把上文的“微”错放在这一句。

《老子》用微、希、夷三字形容道。中国的北伐名将叶挺,字希夷,就是取典于此。

“不可致诘”,不可深究。“诘”,原作“计”,乃通假字。计是见母质部字,诘是溪母质部字,古音相近。

“一”,是道的别名。

“皦”,是明亮的意思,原作“谬”,字与膠通,乃通假字。皦是见母宵部字,膠是见母幽部字,古音相近。

“忽”,是晦暗的意思。忽有昧义,今本作“昧”,乃同义换读。

“寻寻”,可能是通假字,今本作“绳绳”(但想本作“蝇蝇”),是绵绵不绝的意思。寻是邪母侵部字,绳是船母蒸部字。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今本互倒,先讲首,再讲后。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段话,帛书本和今本不一样,帛书本的意思是,既然道这个东西,“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过去和将来,两者都很难知道,就必须从今天入手。只有用今天的道理弄清今天的事情,然后才能知道古代是什么样,原来是什么样。今本把“执今之道”改为“执古之道”,其实是窜改。这等于说,只有以古御今,才能懂得今。我看还是帛书本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