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五 七十子之徒

五 七十子之徒

讲完孔子,我们要谈的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学生,《论语》有很多不同叫法,如“二三子”、“弟子”、“小子”、“门人”。(1)

研究孔门弟子,我们要心中有数

孔子的学生有多少?据说非常多,他有3000个学生,其中72人最优秀,俗话说,“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是谁?不知道,谁都没讲,但他的70多个弟子,却有名有姓。后者有另一种说法,是77人。不管72人还是77人,习惯上是叫“七十子”。“七十子”的说法,最早是见于《孟子·公孙丑上》,汉代很流行。这是孔子直接教过的学生。

古书记载“七十子”,最早的材料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司马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即孔子的学生大约有3000人,其中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门都学通学透的有72人。

另一种是“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它没提“三千弟子”,只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受业”是得到老师亲自传授,不但入门,而且登堂,不但登堂,而且入室,可以和老师坐在一个屋子里,当面向他请教。“身通”是“身通六艺”的省略。它是说,孔子门下,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门都学通学透的有77人,传中的弟子也正好是77人。

这两种说法,数字不一样。《史记》的特点是兼存异说,两种说法,各有来历:

前一种说法,是附会古代的五行时令,取其吉祥之意,不是正好这么多。古代时令分两种:一种是四时时令,即把一年360天,按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各90天划分,配二十四节气,一直流行到现在;一种是五行时令,即把一年360天,按木、火、上、金、水五行,每行各72天划分,配三十节气,后世不太流行。72是吉祥数,不是真实数字,但古人喜欢这个数。比如古人说,自古封禅泰山有72代之君,汉高祖背上长着72颗黑痣,就是附会这个数字。

后一种说法,不一样,它是根据孔门弟子的花名册。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曾参考过一本书,叫《孔子弟子籍》。这本书是用古文即战国文字抄写,很有来头。《仲尼弟子列传》是记孔门的在籍弟子,每个都有名有姓。这才是真实数字。

司马迁之后,西汉成、哀之际,《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论语类有《孔子家语》二十七卷、《孔子徒人图法》二卷。东汉时期,有郑玄《论语孔子弟子目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三家注引,今佚);魏晋以来,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三家注引,并有今本),这类说法,流传有绪。郑玄《目录》和《七十二弟子解》,与《仲尼弟子列传》比较,细节有出入,但校除重复,大体相同。《七十二弟子解》,题目是“七十二弟子”,实际人数还是77人。

可见,“七十子”就是孔子的77个学生。

孔子的弟子这么多,可信吗?

我们都知道,中国近代废科举,立学校,中国才有“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17世纪捷克人夸美纽斯所创,不是几个学生,个别辅导,而是把学生分为年级编成班,一个老师带一大堆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

孔子的时代不是这样。读《论语》,我们都知道,孔子给学生上课,不是这样上。所谓上课,只是让学生陪他聊天,大家在一起讨论,很随便。他们或者坐屋里,东拉西扯;或者在户外,边走边聊。如果坐屋里,一般情况下,是孔子在当中,弟子在两旁,或立或坐(跪坐)。站着叫“侍”(《公冶长》5.26),坐着叫“侍坐”(《先进》11.26),坐立不肯定,叫“侍侧”(《先进》11.13)。孔门的核心弟子,没多少人,他叫“二三子”。谈话,主要是这些人,一般只有两三个学生,顶多四个人,加个弹琴的,如《公冶长》5.26讲“四子言志”,就是如此。孔子重乐教,他教《诗经》,总是配乐而歌,琴不离手,即使说话,也是一边弹琴,一边说话,跟崔永元的“实话实说”一样。孔子教学,有一大特点,就是“弦歌一堂”。

谈话,是有讲究的。我认为,真正的交流,人不能多,最好是两个人,一壶茶(或一壶酒),促膝谈心,面对面谈。要谈,就谈透,哪怕竟夕长谈,一直谈到无话可说,才各自睡觉。三人也行,两人说,一人听,插着说或轮着说。三人以上,太乱。

上课,道理是一样的。讨论课,不能超过十个人,五六个就差不多了。我很羡慕孔子时代的教学。可是,他这么带学生,怎么会有三千人?即使今天,一个教授,带三千个本科生,七十个研究生,那也不得了。

司马迁的话是真是假?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比如,我们拿汉代的情况作一比较。吕思勉说,汉代的大师,教授之弟子甚多,如《后汉书·儒林传》“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授徒者,编牒不下万人”,我们从有关记载看,当时的大师,及门弟子上千,编牒弟子上万,是很普通的事。(2)这是东汉时候的情形。西汉的规模,即使没这么大,也该八九不离十。

这等于说,一个教授,可以教一所大学。

读吕先生的书,我们可以明白,孔子的学生,比起汉代,并不算多,完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孔子的学生太多,他怎么教?

别担心,他是把学生分成很多层,大徒弟带小徒弟,传帮带。

孔子的学生分两大类:

(1)“编牒”的弟子。只是慕名前往、登记在册的学生。注册者,也叫“著录”或“在籍”,其中有核心弟子,但外围学生居多。外围的学生,很可怜,大师,一般情况下,根本见不着。

(2)“及门”的弟子。是入了老师门的弟子。这种弟子,又分两种:一种是及门而未入室,到了老师的门,没进老师的屋,未尝亲炙师教,顶多在院子里蹓跶;一种是入室,可以进老师的客厅,旁无杂人,听老师亲授。比如董仲舒,西汉大师,“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院子里的人,自然见不着面。马融,东汉大师,及门弟子有四百多人,登堂入室的只有五十多人,郑玄出其门下,三年都见不着一面(《后汉书·郑玄传》)

见不着面的学生怎么办?很简单,可以让学生带学生,受业早的教受业晚的,学哪门的教哪门,转相传授,这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进学解》)。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都是大徒弟在屋里和孔子谈话,其他学生,只能在门外候着,孔子走了,才追着大徒弟问,刚才老师都讲了什么(如《里仁》4.15)。孔子的学生,既然徒弟带徒弟,其中就有再传弟子,大徒弟也是老师。如陈亢,就是端木赐的学生;阳肤,就是曾参的学生。澹台灭明,也是言偃任武城宰时发现的人材。陈亢和澹台灭明,都是77弟子中的人。普通弟子,《论语》叫“门人”、“门弟子”和“门人小子”的,很多人恐怕都是学生的学生。如“子夏之门人”(《子张》19.3)和“子夏之门人小子”(《子张》19.12),就是子夏的学生。我们从子路给孔子办丧事的故事看(《子罕》9.12),他们和“二三子”是不一样的。大徒弟和小徒弟,核心弟子和外围弟子,他们的关系,好像传销,一传一大片,人数很多,但不管哪个辈分,大家说起来,还是出自同一个师门。

古代大师,有很多“仰慕虚名、借资声气”的追随者,远道前来,建舍赁屋,为的只是一睹风采,并不一定见过老师,更不一定得过什么具体指点。

《论语》中的学生,他们的辈分

司马迁讲的77个学生,见于《论语》,有29人。这些弟子,有“先进”和“后进”之分(《先进》11.1)。“先进”是早期弟子,“后进”是晚期弟子。我按他们的年龄,对照孔子的生平,粗分为三期四组,每一组按年龄排序:(3)

(甲)第一期

孔子的第一批学生,主要是他早年居鲁时(1—35岁)招收的学生,共5人。

(1)颜无繇(字季路,前545—前?年)。鲁人,颜回的爸爸,比孔子小6岁。颜氏是孔子他姥姥家的人。颜回死,颜无繇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为颜回置棺椁,被孔子拒绝(《先进》11.8)。孔子最疼颜回,不是没有原因。孔门有八个学生以颜为氏,估计就是由他带进门。孔门有两子路。古人同名的很多,他的名、字和子路一样(“繇”通“由”)。

(2)冉耕(字伯牛,生卒不详)。鲁人,是有名的道德先生。孔府《圣门志》和《阙里广志》说冉耕比孔子小7岁,暂时排在这里。据说,他是得恶疾(麻风病)而死。孔子探望他,连声叹息说,这么好的人,怎么得了这种病,觉得非常可惜(《雍也》6.10)。冉氏也是孔门的生力军。孔子有五个学生出自冉氏,除这里的冉耕,还有冉雍和冉求,都是孔子最有名的学生。

(3)仲由(字子路或季路,前542—前480年)。鲁卞邑(在今山东泗水东卞桥镇)人,比孔子小9岁,有治国用兵之才,是孔门中最早做官的学生,也是他最重要的学生。孔子仕鲁定公,他任季桓子宰(前498年)。孔子周游列国,他追随左右。返鲁之前,还任卫蒲邑宰(前488年)。孔子回到鲁国,他与冉有共事季康子,并往来于鲁、卫之间。前480年,死于卫乱(《左传》哀公十五年)。卞邑出过个勇士,叫卞庄子。子路也是卞人,好勇过人。他性子急,脾气大,常挨孔子骂,不像颜回讨老师喜欢。他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42次)。

(4)漆彫启(字子开,前540—前?年)。鲁人(或说蔡人),比孔子小11岁,他是个受过刑的残疾人,孔子鼓励他出去做官,他说他信心不足,孔子很高兴(《公冶长》5.6)。孔门有3人出自漆彫氏。

(5)闵损(字子骞,前536—前?年)。鲁人,比孔子小15岁,以德行称,是有名的大孝子,闵家的人全都夸他(《先进》11.5)

(乙)第二期

孔子的第二批学生,主要是他自齐返鲁后(36—54岁)招收的学生,共8人。

(1)冉雍(字仲弓,前522—前?年)。鲁人,比孔子小29岁,以德行称,并长于政事。他这个人不爱说话(《公冶长》5.5),孔子夸他,“雍也可使南面”(《雍也》6.1)。前497—前493年,他接替子路为季桓子宰,《论语》提到这事,只说“仲弓为季氏宰”(《子路》13.2),上博楚简《仲弓》也提到这事,作“季桓子使仲弓为宰”。

(2)冉求(字子有,前522—前472—前?年)。鲁人,比孔子小29岁,以政事称。前492年,他接替冉雍为季康子宰。前472年,他仍在鲁国(《左传》哀公二十三年)。他在《论语》中,出现次数也比较多(16次),两称“冉子”(《雍也》6.4、《子路》13.14)

(3)宰予(字子我,生卒不详)。鲁人,以言语称。《大成通志·先贤列传上》说他比孔子小29岁,暂时排在这里。古人说,“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但孔子和他相处久了,却发现他“智不充其辨”,因而说“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有一次,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5.10),但他却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他人很倔,孔子讲三年之丧,他公然反对,把老师气得够呛(《阳货》17.21)。孔子死后,他还在。端沐赐树孔子为圣人,他是支持者。

(4)颜回(字子渊,前521—前481年)。鲁人,比孔子小30岁,以德行称,经常受老师表扬,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庄子•田子方》说,颜回对孔子是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自称紧跟紧跟还是跟不上。他在《论语》中,出现次数也比较多(21次)。

(5)巫马施(字子期或子旗,前521—前489—前?年)。鲁人,比孔子小30岁。他当过鲁单父宰(《吕氏春秋•察贤》、《韩诗外传》第二十六章、《淮南子•泰族》、《说苑•政理》、《孔子家语•屈节解》)。孔子仕陈湣公(前491—前489年),和陈司败谈话,他正好在陈国(《述而》7.31),故一说他是陈人。

(6)高柴(字子羔或季羔,前521—前478—前?年,或前511—前478—前?年)。齐人,(4)比孔子小30岁(或40岁),据说个子很矮(不足五尺),相貌丑陋。他也是有政事才能的弟子。前498年,子路使子羔为费宰,(5)孔子骂子路,“贼夫人之子”,认为他是害了子羔(《先进》11.25)。约前488—前480年之间,他仕卫出公,《孔子家语•致思》说是当士师,故一说他是卫人。前480年,蒯聩入卫,他逃卫返鲁,而子路死于难(《左传》哀公十五年)。前478年,他还在鲁国(《左传》哀公十七年)

(7)宓不齐(字子贱,前521—前?年,或前502—前?年)。鲁人,比孔子小30岁或49岁,曾任单父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夸他是鲁国的君子(《公冶长》5.3)

(8)端沐赐(字子贡,前520—前468—前?年)。原本是卫国的商人,以言语称,比孔子小31岁。从年龄上讲,他跟这一期的学生更接近,但拜师是在孔子去鲁适卫,到达卫国的前497年之后。古人说,他在卫当过信阳令或信阳宰(《说苑·政理》、《孔子家语·辫政》)。孔子周游列国,他也参加了。孔子返鲁,他仕于鲁,从事外交活动。孔子死,他是掌门人。弟子服丧三年,相率去,只有他庐守六年,是孔门晚期最重要的人物。“叔孙武叔毁仲尼”,是他捍卫了老师的声誉。树孔子,当圣人,也是他发动。前468年,他还在鲁国(《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最后死在齐国(《史记·儒林列传》)。他在《论语》中,出现次数仅次于仲由(38次)。

(丙)第三期

孔子的第三批学生,主要是他周游列国和晚期居鲁时(55—68岁)招收的学生,共11人。

(1)原宪(字子思,前515—前?年)。鲁人(或说宋人),比孔子小36岁。他当过孔子的管家(《雍也》6.5)。战国秦汉的古书,常拿他和端沐赐作对比,端沐赐很阔,他很穷。

(2)樊须(字子迟,前515—前484—前?年)。齐人(或说鲁人),比孔子小36岁。此人喜欢种庄稼,是个重农派,孔子骂他是小人(《子路》13.4)。前484年,他还在鲁国(《左传》哀公十一年)

(3)澹台灭明(字子羽,前512—前?年,或前502—前?年)。鲁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比孔子小49岁或39岁。他是孔子晚年居鲁(前484—前479年),言偃当武城宰时,在当地发现的人才(《雍也》6.14)(6)后来到楚国发展,有弟子300人,很有名气。古人说他有“君子之容”,但孔子和他相处久了,却发现他“行不称其貌”,因而说“以人取容乎,失之子羽”(《韩非子·显学》)。司马迁作“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7)后来成为成语。

(4)陈亢(字子亢或子禽,前511—前?年)。陈人,比孔子小40岁。此人大概是子贡的学生,《论语》三见,两次都是向子贡问教(《学而》1.10、《子张》19.25)

(5)公西赤(字子华,前509—前?年)。鲁人,比孔子小42岁,好礼,有外交才能。

(6)有若(字子有,前518—前?年,或前508—前?年)。鲁人,比孔子小43岁或33岁,据说长相酷似孔子。孔子死后,他还在。端沐赐树孔子当圣人,他是支持者。言偃、卜商和颛孙师曾公推有若代替孔子,受弟子拜,遭曾参反对。《论语》四次提到他,三称“有子”(《学而》1.2、1.12、1.13),一称“有若”(《颜渊》12.9),从未提到他的字。

(7)卜商(字子夏,前507—前?年)。卫国温县(温县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比孔子小44岁,以文学称,曾任莒父宰(《子路》13.17),老年讲学西河,魏文侯、田子方、段干木、李克、吴起师事之,对三晋的法术之学很有影响。子夏传《诗》和《春秋》,在经艺传授上很有名。孔子死后,他还在。他在《论语》中,出现次数也比较多(21次)。

(8)言偃(字子游,前516—前?年,或前506—前?年)。吴人(或说鲁人),比孔子小45岁或35岁,曾任武城宰(《雍也》6.14)。他也以文学称,经常与子夏并举,孔子死后,他还在。

(9)曾参(字子舆,前505—前432年)。鲁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人,比孔子小46岁。他在《论语》中,出现次数也比较多(15次),多半称为“曾子”。

(10)颛孙师(字子张,前503—前?年)。陈人(今河南淮阳),或说阳城人(今河南登封东南),或说鲁人,比孔子小48岁,曾从孔子游于陈、蔡。他个性比较强,有点类似子路。他在《论语》中,出现次数也比较多(18次)。

(11)司马耕(字子牛,前?—前481年)。宋司马桓魋(见第八章)的弟弟。《论语》三见,在一块儿,都称“司马牛”(《颜渊》12.3—12.5)。此人多言而躁,比较情绪化,孔子叫他说话要忍着点,朝不忧不惧努力。他说谁都有兄弟,就我没有,不认自己的兄弟,子夏安慰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前481年,司马桓魋作乱,他的兄弟都参加,只有他一人拒绝,流亡在外,最后,死在鲁国(《左传》哀公十四年)

(丁)其他

还有一批,是年代不可考的学生,共5人。

(1)公冶长(字子长,生卒不详)。齐人(或说鲁人),此人蹲过监狱,孔子认为很无辜,所以把女儿嫁给他(《公冶长》5.1)

(2)南宫括(字子容,生卒不详)。鲁人,此人谨小慎微,很会保护自己,孔子喜欢这样的学生,所以把他哥哥(孟皮)的女儿嫁给了他(《公冶长》5.2)

(3)曾点(字子皙,生卒不详)。曾参的爸爸,鲁人。据说,他喜欢吃羊枣(一种小柿子),在孔子眼中是个“狂士”(《孟子·尽心下》)。《论语》讲四子侍坐,四子各言其志,孔子独与曾点,爱其陶然忘机(《先进》11.26)

(4)公伯寮(字子周,生卒不详)。鲁人,他曾到季孙氏那里搬弄是非,诽谤子路,出卖孔子(《宪问》14.36),后人想不通,孔门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怀疑司马迁搞错了,明嘉靖年间,把他开除出孔庙。但孔门也会出叛徒,有什么奇怪。他是孔门中的“犹大”。

(5)琴牢(字子开或子张,生卒不详)。卫人,古书多称“琴张”,是他的字(《左传》昭公二十年、《孟子·尽心下》、《庄子·大宗师》),《论语》呼名,曰“牢”(《子罕》9.7)

————————————————————

(1) 此章所述,大体同于《丧家狗》的16—24页。这里是撮述大义,并有修改。

(2) 吕思勉《讲学者不亲授》,收入《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上册,675—678页。

(3) 这里只是按年龄段大致分组,不一定反映每个弟子的从学先后。

(4)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世本》佚文说高柴出齐高氏,见《世本八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秦嘉谟辑补本,182页。

(5) “费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引作“费、郈宰”。《礼记·檀弓下》说他当过成宰,《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他当过武城宰。

(6) 《左传》哀公八年提到“澹台灭明之父”。

(7) 但司马迁说他“状貌甚恶”,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