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微电影的发展与研究
1.7.1 创业新锐 梦想起飞——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微纪录片创新平台的探索
创业新锐 梦想起飞——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微纪录片创新平台的探索

张国斌 林晓琳 林琳 孙泽敏

这几年,微电影在中国大陆风生水起。可是迄今为止,对微电影的几个基本概念莫衷一是,业界争论不休,举办微电影赛事的单位也是各行其是。

首先,微电影的时长是多少?广义的说法是只要比常规的电影长度短,就算微电影,于是便有1个小时时长的微电影。狭义的说法是不能超过5分钟,所谓“微”就是短,是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时间应运而生的。

其次是微电影的体裁范畴如何划定?广义的说法: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甚至广告片,只要是主要在新媒体上播放,且不超过常规电影的时长,便可作为微电影入选。例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编专业的微纪录片《创业新锐》(15分钟)就获得了很多微电影大赛的奖项,其中,《十盎司梦想》先后获得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举办的《创业在上海》高校序列最高奖、东方网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奖、静安源创国际微电影优秀作品奖等。狭义的说法:只能是剧情片,即虚构类的故事片,才算微电影。

于是,业界默认的共识是:不妨大家先试起来,让时间来证明,那种说法更适合微电影的定义。

由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时俱进,从微电影广义的通过三位一体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了反映大学生创业故事的微纪录片创作与推广的有益探索,取得了引人关注的成果。

一、《创业新锐》——三位一体全媒体创新平台悄然问世

中国第一个由高校发起,联合诸多社会机构及媒体单位,共同研制的纪录片周播栏目《创业新锐》,一株悄然问世的正能量全媒体节目,自上海教育电视台于2015年5月23日起在双休日21点黄金时间首播以来,已经播出了38期节目。由此衍生的《创业新锐》创新平台正在全面建设中,已经赢得社会普遍关注,各地高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创投机构、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纷纷加入合作联盟,其热烈的社会反响正在继续发酵,扩散。

“创业新锐,梦想起飞。”《创业新锐》纪录片栏目每期15分钟,每期报道一位创业者的创业模式和励志故事。因其真实鲜活的纪录片风格,一开播,便得到良好的收视反馈和舆情报告赞誉,被称道为与时俱进的创业创新风景线。

这一同样富有创业创新精神的教改实验项目,采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倡导的三个“三位一体”(课程+项目+工作室;学校+社会机构+全媒体;知识+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老领导龚学平和现任院、校领导王荣华、穆端正等的关心指导下,足足花了近3年时间,经过一系列失败的实验,终于研制出富有创意并符合媒体播出水准的样片,邀请了大众、五和、烨城、甜橙、尚影、视信、埃谛尔、创新马槽等文化传媒公司参加合作联盟,上海广播电视台五岸传播进行全媒体推广。样片首先得到了上海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张伯安、常务副台长陆生的鼎力支持,并举办了受到业界赞誉的发布会和看片会。

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第一财经旗下东方财经频道、著名视频网站爱奇艺、著名政府网站东方网、上海市智慧社区示范单位陆家嘴智慧社区纷纷播出《创业新锐》,松江电视台即将播出《创业新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官网专门辟出了《创业新锐》栏目,《创业新锐》自办的微信公共平台点击量稳定上升。

周斌、俞振伟两位副校长亲自布置,由《创业新锐》的发起部门新媒体艺术学院广编专业在学校开设了互动式新课《创业新锐》,全校4个学院的学生纷纷选修《创业新锐》新课。

日前,有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教授授课的著名教育网站“慕课”网,看中了《创业新锐》,主动邀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慕课”网开设《创业新锐》视频新课。一档由林琳老师主讲、播放《创业新锐》节目、创业导师点评创业模式的全新视频课程已经开拍,沪上有近百位专家学者、天使精英组成的“创新马槽”派出创业导师参与视频课程的点评,这一全新课程将在2016年下半年上线授课。

上海市教委旗下的易班网也与《创业新锐》全面合作。《创业新锐》参与了教育部委托易班网主办的中国网络文化节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由易班网从600多参赛项目中选出进入决赛的30多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创业团队,推荐给《创业新锐》作为选题,双方联合摄制《创业新锐》节目,并在易班网上播出了《创业新锐》节目。双方合作摄制的第一部《创业新锐》纪录片《21岁的送送侠》中的创业者,被评为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

与此同时,讲述30位大学生创业故事的《创业新锐》丛书第一集(书碟合一),开始编辑,将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创业新锐》俱乐部正在筹备、建设之中,第一批由创业者、高校师生、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风投人士、媒体记者、学者专家、企业老总为主体的会员已超过百位。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路演、指导、孵化的活动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由上海市广电协会、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五岸传播、爱奇艺、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易班网、上海社会影视机构分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创业新锐》纪录片大赛已经启动,卓有影响的第九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正式将《创业新锐》纪录片大赛推向海内外高校,并在上海各高校开展了邀请创业团队参与大学生电视节推广活动的路演招标活动,《创业新锐》摄制团队跟踪拍摄,将摄制成两集特别节目全媒体播出。作为第九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系列活动《创业新锐》论坛将于2016年6月初举行。

《创业新锐》节目《十盎司梦想》日前荣获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举办的“创业在上海”微电影大赛最高奖——最佳大学生微电影奖。另一部《创业新锐》节目《大学生茶倌》日前也荣获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影像大赛优秀作品奖。

海内外知名的《沪港经济》杂志自2016年6月起,每月刊登一篇由《创业新锐》提供的创业者故事和彩色照片。

广编专业的师生也将携带《创业新锐》的优秀纪录片,于2016年6月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伦敦上海周”文化交流活动和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上海高校学生文化交流项目,届时,《创业新锐》节目和创业新锐也将引起英法两国的热情关注和有关年轻人创业的学术交流。

世界著名网站亚马孙也对《创业新锐》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意向与《创业新锐》展开关于宣传、扶持创新新锐的合作。

激情燃烧,开局良好。普陀区、长宁区、虹口区、浦东新区、青浦区等政府部门,高校机构,媒体机构,相关企业纷纷与《创业新锐》项目商谈合作事宜,踊跃推荐优秀的创业新锐案例。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与中国最美村镇青浦区金泽镇一起合作的文创基地,日前挂牌,一起建设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基地。

一个互联网+的全媒体创业创新平台,正在以“三位一体”校企合作联盟的共赢模式,茁壮成长,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添砖加瓦,推波助澜。

二、本科教育面临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低契合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本科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的象牙塔式教育。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前提下,以公办教育为主体的中国高校教育,利用计划经济的某种优势,在短时间内集全国之力,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社会精英,为百废待兴的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世界进入互联网与全球化时代,改革开放的中国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高校的本科教育从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中国的专业精英教育逐渐向硕士、博士转移,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基本教育层次,越来越多的社会求职人群具备大专、本科以上学历。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学生凤毛麟角,到如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700万,而2015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749万人之多。这是社会发展的可喜成就。然而,当下社会急需的大量应用型人才的供给状况,却又存在不容乐观的相悖趋势。

很多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不能直接胜任工作,需要企业再度培训,有的甚至要相当长时间。而一旦开始胜任,他们往往选择了跳槽。“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教训,使得很多企事业单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有本能的挑剔和戒备心理。学历越高的大学生,其实践能力往往越差,而他们对待遇的期望值又往往越高。这样,学历越高的大学生往往被单位录用的概率反而不如学历低的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找工作不如农民工,端盘子砌砖头的收入超过本科生的比比皆是。每年政府部门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问题,十分操心,十分纠结。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教师队伍必须具备高等教育学习背景。教师的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并没有在行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很多的知识都是通过书本的单一传承,因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实践性强的学科,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往往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情况。有的高校本科学生毕业作品只需交一篇论文,就能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电视的毕业后不会做电视节目比比皆是。这样的学生,怎么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大学教育如何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低契合度?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似乎成为政府、学界和业界高度关注和及见效不显的难题。

三、三位一体——重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作为中国第一所混合所有制的综合艺术类本科制高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建校十年来,借鉴国际现代艺术学科的培养模式,借助百年名校、实力媒体、著名企业的鼎力支持,秉承“原创性、艺术性、实践性、前瞻性”的创新构想,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方针,坚持“需、学、研、产”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的办学道路,坚持将培养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唯一宗旨。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是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办学的创新之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负责人曾经是上海电视台的资深编导,专业负责人是年轻有为的博士生,广编专业的两个班。一个是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其兼职教授不少都是上海电视台的业界精英;另一个是文学策划与创作方向,是中国第一个网络文学本科班,现在与独步天下的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联合办学。凭借强大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优势,广编专业大胆尝试“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始了培养学生正能量创新理念,将知识转化为复合型应用能力的探索。

由广编专业发起的“视觉出品”全媒体工作室,在业界精英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广编师生为主体,欢迎全校各个学院、专业的学生加盟,通过学生竞选的编委会自治管理,现在已经成为学校最活跃,也是成果最显赫的唯一的明星级社团,因为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而成立的工作室分别有“创业新锐”工作室、4K影视工作室(与SONY合作)、4D电影工作室(与恒润集团合作)、网络剧工作室(与阅文集团合作)、动画剧本创作工作室、微电影工作室等。其中老师指导学生创作的微电影年年在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及各类微电影大赛中获大奖。

《创业新锐》创业创新平台的诞生及健康发展,正是“三位一体”创新模式的实践成果。

四、《创业新锐》在“三位一体”探索中与时俱进

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

这是一个彰扬创业精神的时代。

这更是富有激情的年轻新锐尤其是创意萌动的大学生挑战风险梦想成真的时代。

讲到创业,大家立刻会想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8个字。在这个世界上,讲述这8个字频率最高的人是谁?是我们日理万机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李总理是走到哪,说到哪。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文件特别强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

2015年10月29日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公报,更是将双创写进了公报:“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正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编专业在“三位一体”实验中探索《创业新锐》项目的时代背景。

“三位一体”教改模式之一:课程+项目(节目)+工作室。

实验首先在广编专业的纪录片课进行。老师的课程设计为:知识要点——经典观摩——实践作业。从第一课开始,老师就安民告示,布置作业:自行分组,课程结束,每组必须完成一部15分钟的纪录片《创业新锐》。分组,是为了培养团队精神。

如同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三管齐下。课堂教学和经典观摩,是必需的基础课程。因为从一开始就知道必须完成纪录片《创业新锐》作业,而且优秀者不仅高分,还可推荐到全媒体播出,参赛评奖,所以从一开始,学生知行合一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

因为是初学,也因为是奔着全媒体播出的实战训练,所以老师从一开始,就以电视台认可的职场标准,按照纪录片的操作流程,循序推进,居然绝大多数作业组都格外认真,厌学现象大大减少,不仅全部作业超出老师预料,有的甚至超越了已经播出的节目质量。

且看第一单元作业的规范格式:

《创业新锐》选题报告

1.拟片名

十盎司梦想。

2.简历

竺奕骏,一位90后大专生,梦想成为一位职业拳击手,遭到父母反对,他毅然辞去外企工作,创业开创了“功夫猪排”夜排档,生意红火。不久前开办了“老黑来了”功夫猪排门店,同时利用空余时间,继续他的拳击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

3.立意

一副拳击手套,一块猪排,恰好是十盎司重量。两件看似不相干的物品,却引发了与十盎司相干的创业梦想——讲述90后男孩竺奕骏创办功夫猪排和热爱拳击运动的励志故事。

4.节目框架

片头。

创业新锐竺奕骏推着小车到夜排档设摊。

拳击猪排的制作过程。

片名叠出——《十盎司梦想》。

夜排档生意红火。

采访食客。

竺奕骏创业简历。

竺奕骏在拳击馆训练。

采访教练。

采访竺奕骏:“为何创业?”

跟踪拍摄竺奕骏采购食料过程。

采访竺奕骏:“为何创业?遇到哪些困难?”

竺奕骏参加一场拳击练习赛。

采访被击败后的竺奕骏。

竺奕骏新开了“老黑来了”功夫猪排餐饮店。

创业导师考察“老黑来了”。

创业导师在餐饮店与竺奕骏并给予竺奕骏中肯指导。

竺奕骏谈创业感悟。

竺奕骏继续练拳。

且看第二单元作业的规范格式:

《创业新锐》样片规范脚本

《创业新锐》片头——

画外音:

“这里是上海一个小吃夜市。

这是夏天的一个夜晚。”

片名推出,居中,醒目美术体——《十盎司梦想》。

画外音:

“炉灶的温度加上夏天高温,让整条街如同火炉。”

现场同期声:

竺奕骏:“你要不好弄,给刘俊杰弄好了。”

画外音:

晚上9牶00,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竺奕骏已经准备好满满一车的食材和工具,预备到夜市出摊。

竺奕骏从家里到夜市约有3公里的路程,

这一年来他每天都推着这辆小车出摊,收摊。

不管遇上炎夏,还是寒冬,风雨无阻。

……

画外音:

“这里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虹口体育馆的晓龙拳击馆,

功夫猪排的小老板竺奕骏几乎每天白天都会来这里练习拳击。

而在这里,熟悉他的人都会叫他‘小黑’,

一个简练而霸气的名字。”

……

采访:

竺奕骏:“不是每个创业的人,

都能成功的,

我身边,认识的创业的朋友也很多,

失败的比成功的多得多。

不能只看到成功的那一面,

然后忽略到失败的那一面。

你要给自己做好最坏的一个打算。

你觉得义无反顾,

我此生在此一搏的话,

那就勇敢去做吧,

不要后悔。”

画外音:

“这天晚上,

竺奕骏独自一人来到拳击馆。

晚上这里没有了热闹的练拳声,

但他仿佛还能听见同伴们亲切地叫他‘小黑’。

小黑再一次让汗水尽情地流下来,

他热爱这里,热爱这个梦想,

是这个梦想给了他尊严和力量,

也是这个梦想让他经历了成长。”

且看第三单元作业的运作流程,也是进入《创业新锐》工作室的实际操作流程:

指导拍摄(规范的技术手册)—〉音效大师讲座—〉老师点评毛片提修改意见—〉专业机构和媒体补拍或指导……

“三位一体”教改模式之二:学校+社会机构+全媒体。

其实,早在2013年,广编专业就在老领导龚学平的支持下,开始了《创业新锐》纪录片栏目的实验。当时专业影视公司和媒体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尚未启动。因为广编学生从学习专业知识,到具备电视节目采撰摄编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制作的几档节目达不到媒体感兴趣的创意要求及专业水准。于是,广编专业在试行“课程+项目(节目)+工作室”的教改实践中,邀请了社会影视机构和全媒体积极参与,终于柳暗花明,立竿见影。

首先,由专业影视公司创制了《创业新锐》样片,会同学校前往上海教育电视台请教。恰逢中央号召双创,这一节目立刻得到上海教育电视台领导的青睐与指导,立项作为教育台重点推出的周播创意节目,放在黄金时间播出。

主流媒体一旦立项,自然不可儿戏。分管校企合作的时任新媒体艺术学院总支书记郭大康立刻与广编专业老师,邀请数家专业影视公司建立合作联盟,制定了样片格式和规范流程,以工作室的方式,在广编专业的纪录片课程中布置作业,课堂教学、分组实践同步进行。当学生完成选题和采访提纲后,教育电视台制片人、专业公司编导与广编专业老师便同时介入指导。优秀的小组经过不断修改,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节目的全部流程。至少一半以上的小组,由专业公司参与补拍,协助学生达到媒体要求的职业水准。还有少数学生的节目一时未能达到专业水准,但经过实践,大大提升了对于纪录片的认知与动手能力,也能达到作业的及格程度。当然,为保证周播节目的片源,专业机构也上报选题,在合作联盟总编、执行总编、制片主任及学院领导郭大康的总体协调与把关下,“三位一体”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终于顺利地运行了起来。

当一期期媒体认可的《创业新锐》问世,工作室的同学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参与了全媒体推广(电视台、爱奇艺、易班网、微信公共平台等)及《创业新锐》的创新平台建设(编书、“创业新锐”俱乐部、慕课网视频课程摄制、“创业新锐”纪录片大赛等)。

中国第一个由高校发起,联合诸多社会机构及媒体单位,共同研制的纪录片周播栏目《创业新锐》,就这样,通过“学校+社会机构+全媒体”的校企合作探路,打造了全媒体综合创新平台雏形。《创业新锐》第一季节目也因此获得了上海市文广局的扶持基金,市教委的科研项目基金也在申请中,既为《创业新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造血功能,更为创新平台的全面建设奠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三位一体”教改模式之三:知识+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就“学”解释道:“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

传统的教学,存在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育学角度看,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里,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

课堂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如何将知识转变为能力,改变知识与能力脱节的弊端?《创业新锐》的“三位一体”校企合作实验,找到了由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的桥梁,那就是实践。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直接面对社会与市场的实践演练,师生都是互动交流,互相商榷,互相激励。不少同学白天在课堂,或外出采访,晚上泡在工作室,以至广编专业14级班级纪录片课程的期末作业,十个小组,有6个组的《创业新锐》作品经过修改,鲜活而精彩,已经排入《创业新锐》第三季的播出计划,其中有两集,作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创作的4K优秀作品,被推荐参加了SONY4K微电影大赛。如此生动活泼、好学上进、成果斐然的教学局面,令为师者十分欣慰。

变革的时代呼唤变革的教育。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编专业《创业新锐》“三位一体”校企合作的实验还在路上。探索必然坎坷,前程美好绚丽。

(张国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林晓琳,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林琳,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编专业负责人,博士生;孙泽敏,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编专业学科负责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