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微电影的发展与研究
1.3.3 微电影创作艺术化的美学追求

微电影创作艺术化的美学追求

李蓉

内容提要 微电影自其诞生伊始曾深深烙上商业广告的明显印记,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公益宣传功能赋予其中,使其承载更多的社会职责,这些兼收并蓄的多样诉求,在给微电影创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挑战。是仅仅停留于就事论事地应景而作,亦或是简单地传递信息的直白告知,还是微言大义地艺术表达?能否将日益功能化物质化的微电影向艺术化的方向努力,使微电影作品显现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本文试图从创作的角度,通过优秀经典作品的分析,缕出意蕴、意境、意味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 微电影创作 艺术化 美学追求

自微电影于2012年标志性诞生至今,这个在数字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型艺术样式,便以“一触即发”的迅猛态势,在忽如一夜的春风中,催得千树万树梨花开。其精微要义、深蕴内含、灵活表现,使其在艺术生态园中一亮相,便在这个快节奏、多平台、碎片化的传播时代吸引了众人眼球。其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传播效果的优质化,吸引了公益的、商业的、艺术的林林总总需求。微电影自其诞生伊始曾深深烙上商业广告的明显印记,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公益宣传功能赋予其中,使其承载更多的社会职责,这些兼收并蓄的多样诉求,在给微电影创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挑战。是仅仅停留于就事论事地应景而作,亦或是简单传递信息地直白告知,还是微言大义地艺术表达?能否将日益功能化物质化的微电影向艺术化的方向努力,使微电影作品显现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价值?微电影创作者在完成一定数量作品积累后势必要思考,微电影研究者在这一艺术样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必定要总结。作为微电影本身的发展在满足应对实用功利层面的需求后,也规律性地要体现艺术化的美学追求。综观众多成功的作品,汇集创作者自身的诸多感悟,应该已经有很好的积累与归纳。

作为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具备电影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也体现电影共性的美学特征。因其体量微型化的时空美学特性,在创作的艺术化进程中,更有其特质性的美学追求。

一、剧本创作的意蕴

自《一触即发》的问世宣告微电影诞生伊始,即风格彰显地表明微电影的滥觞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一部高端汽车的广告片,以大片式的剧情编织,在悬疑、动作等类型样式中展现凯迪拉克高端汽车令人震撼的品质。一切在无懈可击的90秒演绎中让人领略横空出世的微电影艺术的无穷魅力。尽管这是一部带有明显广告倾向的产品发布作品,然而其中的广告诉求隐藏得不显山不露水,在一场富有意蕴的故事推进与人物角逐中,将所有的意愿传达得酣畅、完美、意犹未尽。因此,微电影自其诞生起,就立于一个很高的艺术起点,尽管后期的不少作品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内容,但其创作的艺术化追求与生俱来。

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剧本是微电影作品的重要起点。尽管一直以来强调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剧本的基调则是决定电影成败的起源与根本。微电影亦是如此,它在电影美学特征的涵盖中,因其极具挑战的微缩时空,对剧本创作的要求则显得更为挑剔。很多时候,日常不少带有明显主题要求的作品创作,似乎仅仅满足于直白地讲述事件、说明道理,或是明了发布信息。较之稍进步者,精巧的故事、契合大众的题材选择、温馨贴切的艺术表达等等或许是拉近与观众距离的重要选择,然而仅止于此是否足已?微电影能不能在微量的时空中探寻人生、宇宙、生死等终极要义,能不能更加呈现出艺术本体的深远韵味。

曾经接手过为配合廉政教育撰写微电影剧本的任务,很多时候都在寻找生活中的正反面典型,力求编织具有警示效果、蕴含撼人力量的故事表达,着力刻画正义压倒邪恶的高大形象和幡然悔悟的反面典型,以入情入理的说教达到宣传效果。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很多时候正确而不偏差,严格遵循宣传原则,努力在艺术的感染中起到劝诫作用。然而往往很多时候这样的作品仅仅停留于艺术宣传片层面,在按照各种要求撰写作品过程中似乎总隔着一层未能达到题中要义的真谛之处。观众接受这样的作品时,在触动、震撼的同时或许多少有一些距离感,总会感觉有所缺憾。

剧本的创作能否突破传统故事的叙述局限,从而更有意蕴,使其在影像表达中意味深长。看过美国微电影《黑洞》,颇受启发。如果仅以此作为警示作品,其传达的劝诫意义已经清晰了然,而且让人心悦诚服。不仅于此,在貌似简单的单一动作间,蕴含的意味丰富而悠远。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不仅停留于单纯的被宣传与受教化,会油然联想更多深层次的韵味。没有离奇而煽情的情节,没有正反对立的光鲜人物。有的只是不断重复、不断升级的象征性动作,在平淡而不经意间将所有的一切推至极致。那种一言不发不温不火中潜藏的危机,终究将人置于绝境。那是人的贪婪欲望使然,是善恶正反积累的必然。这种直到人心深处的力量无言而强劲。挖掘事物的本质层面,直奔灵魂深处的幽微点,用清晰明朗的表达,在微小的时空间,追求形而上的深远韵味。如果微电影的剧本创作能找到这样的契合,追求至这样的意蕴,实可欣慰。

二、影像表达的意境

微电影作为电影概念中的一个分支,其实在定义之初即对影像表达提出了与电影艺术共性的美学追求。《一触即发》作为微电影的开端之作,不仅在文本故事叙述中表现出惊心动魄的戏剧效果,同时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大片的风范,影像视觉的冲击力让人叹为观止。如果说它仅是从广告效应出发追求影像的艺术表达,后期诸多纯艺术微电影作品所追求的影像意境则让人回味久远。

八集“时光”主题序列的中国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的微电影作品《百花深处》,在貌似社会叙事的呈现中,更体现出一种文化意味的反思。在十分钟搬迁寻找“百花深处”的“傻子”行程中,透过拆迁、文物保护等物质层面的思考,在智障式幻想古旧花瓶的破碎间,以及一抹夕阳的槐树孤影里,传递出现实与历史交织的久远况味。从具象层面的微言,演绎出抽象层面的大义,散发出寓言式的文化韵味。该片的影像表达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片头长摇镜头所呈现的仰视摩天大楼的压迫感,造成现实中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挤压力。一个半疯癫的人口中不断重复的“百花深处”在这种挤压中显出无可奈何的存在困境。这一虚无的符号在隐喻式的镜头语言里意味深长。在寻找“百花深处”的过程中,是都市快节奏的高速穿梭和现代水泥森林的扑面而来,在强烈怪异的反差对比中,人们从影像传达间品出一种捉弄和旁观的五色杂味。有调侃中的顽劣,有戏弄中的愤恨,就像影片中搬家公司面对那个半疯癫的客户。然而当这辆破旧的搬迁车载着身强力壮的工人和一个沉浸于“百花深处”胡同梦境的痴狂人驶入夕阳下的一片荒地时,在意想的古旧家具、破碎花瓶,以及仿佛穿越岁月的风铃声中,所有的情绪都开始陡转,同情、失落、伤感、怀旧等等无以言尽的缠绵,在影像诗意的表达中萦绕回旋。影片结束在残阳夕照的槐树孤影里,用独特的镜头语言,记录那个疯癫的胡同人,在寂寥旷远的风铃声中,迎着那棵无依无靠但执拗于空旷荒地上的古老槐树,连声痴语地欢呼着奔向令他陶醉神往的“百花深处”……寓意着时代的更迭、文化的交替、破坏与保护的是非论定和世间沧桑的无能为力,或许还有更多难以言尽的内蕴与思索,这一切都在影像传达所营造的意境中得以尽情体现。

无论是公益主题还是广告诉求亦或是个人表达的微电影创作,其实都可以向艺术化的方向更进一步。超越简单记录和直白表达,力图在文本创作意蕴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影像表达的意境,如此可以让微电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艺术气息。通过这种富于文化品格的影像沟通,可以有效、便捷又富有内涵地传达出作品所承载的公益、商业和更深层次的思想审美诉求,诸多的成功作品都树立了很好的标杠与示范。

三、作品呈现的意味

微电影创作在宣传、广告、娱乐的层面,已然受限于直白叙事、简单记录和浅层调侃的传达效果,在不断努力向艺术化的方向寻求精彩呈现。当剧本意蕴和影像意境完美结合时,可以承袭传统电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同时在特质性的微缩时空呈现出专属微电影的独特意味。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以悬疑叙事的架构,于微缩时空的惊心动魄间,留下无限的解读和续写空间,直击人性深处的善恶与美丑。于短短13分钟内,在极致的环境中透视世间万象。如果不是13分钟而是130分钟,这个充满悬念和留白的故事足已补充支撑起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电影大片,而丝毫不致拖沓。这其中可填充的内容着实丰富精彩。然而《调音师》则用让人难以想象的13分钟时长讲足了一个富含人生哲理、又充满谋杀恐怖的惊悚故事,并且丝毫不显元素缺失。这是文本原创的功力,从容不迫地在玲珑时空里谋篇布局,设计人物,推进故事。同时超越简单叙事的浅表与单薄,赋予其更深层面生存境遇的人生思考,意味深长。

基于这种高密度的故事叙述,《调音师》的影像表达更令人叫绝。影片前半部分,在不温不火的主人公自我介绍中,契合其落魄钢琴家的身份,镜头表现和节奏推进显得舒缓淡定,抒情唯美而又潜藏危机。让人在优美落寞伤感的琴声和画面中品出一个失意钢琴家的孤寂和无奈,营造出一个个带有预示象征意味的影像世界。镜头语言的不断积累与铺垫,使主人公步入绝境的理由顺乎其然又突如其来。当主人公莫名其妙又宿命式地陷入一个凶杀现场时,这部作品的影像表达所传递出的极致效果让人拍案叫绝。在曾经发生了暴力凶杀的现场,除了他“瞎眼”闯入房间时无意踩着一摊鲜血引起女主人的惊恐尖叫外,再没有发生什么过激冲突。有的只是主人公手指间在钢琴上流淌出的天籁之音,睁着他可以看清世界的“瞎眼”,不断发出是生存还是毁灭般的内心独白。当女主人的枪口从背后对着他的脑袋,沁入心间宛如天音的钢琴声依然那样从容舒缓,美轮美奂地从他指间流淌而出。这种诗意与血腥、天使与魔鬼、存在与毁灭的千钧一发的无声对抗,将一切定格在无言与凝滞中。在美得让人心惊胆战的钢琴声里影像表达营造出一个令人窒息的肃杀高冷意境……

而将文本的意蕴与影像的意境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呈现,则是欲说还休的无限意味。《调音师》是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个案。它将微电影创作的艺术化追求呈现得完美多元而颇多争议。在其类似情节剧的故事构思中,融入哲学范畴的人生思考和人性探究。在张力无限的影像表达间充满箭在弦上又波平如镜的极致对抗。开放性的结尾为观众留出驰骋想象尽显才华的无限想象空间。而这一切都严格规置在13分钟的时长与有限的外部空间里。然而从中所折射出的哲学宗教式的善恶美丑以及可知与未知等等的朦胧意味丰富而扑朔迷离……

除此而外,诸多的微电影作品所呈现出的意味都显示出微电影创作艺术化的独特追求。丹麦获奥斯卡奖的微电影《氦》,在童话般的意境描写中,探究人类互相关爱心灵相助的纯美,在直面生死的无奈中品味穿越时空的温情。以儿童的无暇追问挖掘真善美的真谛。类似的诸多优秀经典作品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的高度。

虽然微电影诞生至今不足十年,但因袭于电影艺术的血脉相呈,又得益于现代视频传播渠道的多元高效,使其作品的创作追求始终立于不同一般的高度。在满足现实功利层面需求的同时,大量微电影创作都自觉沿着艺术化的方向追求独特的美学风格。剧本创作的意蕴、影像表达的意境、作品呈现的意味,使世界范围的微电影创作堪与传统大电影以及新兴的网格大电影一比高下,并以其独特的样式与魅力独领风骚。随着微电影艺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其创作艺术化的美学追求将会越发自觉、明晰和丰富。无论是个人表达、社会叙事、亦或是寓言象征式演绎,在表象故事层面的背后,更多的是博大情怀的文化支撑,是美学层面的高远追求。通过微言传达大义,在现代快节奏的微体量视频传播中,追求意蕴丰富的深远韵味,将是微电影创作艺术化的本体特质性追求。

(李蓉,南通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南通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