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1.9.5.7 7.孙权一生:缺乏全局观的英雄
7.孙权一生:缺乏全局观的英雄

孙权字仲谋,生于公元182年,亡于公元252年,享年71岁。他比曹操晚生二十七年,却以初生之犊不畏虎的精神,大败曹操于赤壁之役,使曹操不止一次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他年轻时追随兄长孙策,先由郡举孝廉,继由州举茂才,并任奉义校尉。虽说是继承父兄基业,却也屡经历练。继位后尊重老臣,且能敬爱乡野的贤士,礼聘他们出任要职。可惜年老以后,昏聩残暴。尤其是处理太子的方式,更是引起群臣的派系纷争。最后由于钟爱少子孙亮,竟然废孙和,杀孙霸,自己闹出家祸,招致后来亡国的祸患。

综观孙权一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分述如下:

(1)敬老尊贤,才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与帮助。盲目自大,不但学不到东西;而且不用多久,便骄横自败。

孙策指定的辅佐大臣张昭,虽然尽心尽力,却喜欢倚老卖老。有时厉声指责孙权,有时假装生病,不再上朝。孙权不敢怠慢,自称年轻考虑不周,请张昭多多指导。对于周瑜,更是处处尊重。这种敬老尊贤的良好态度,是孙权能够固守基业,力求扩展的有利因素。

(2)目标远大,事业才可能做大。否则容易看近不看远,反而局限了自己扩展的空间,结果害了自己。

刘备的目标远大,在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孙权的目标狭窄,只想扩展领域,做大自己,以致蜀、吴联盟,在刘备是坚强的信念,在孙权不过是权宜的措施。刘备盛怒之下,大举攻吴,逼得孙权向曹魏投降。蜀、吴联盟破裂之后,孙权等于失去屏障,稍有风吹草动,便要疲于奔命。但是他出尔反尔,已经没有诚信可言,想真诚和别人合作,也没有人敢相信了,还不是害惨了自己?

(3)领导人的作风,直接影响到全体员工。特别是继承的接班人,往往变本加厉,做出更加可怕的事情。

曹操奸雄,曹丕有样学样。孙权昏暴,继任的孙亮,由于处境十分困难,不久便被废掉。孙休之后,立孙和之子孙皓,此人凶暴残恶,以剥人面皮和凿人眼睛为乐。显秩序称为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隐秩序则认为因果报应,非如此不可。培育人才,找到理想的接班人,原是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其基石,则在于自觉、自律,以修正自己、治理家务为优先,然后才谈到其他。

(4)在历任领导人当中,孙权才能最差,却在职最久。此种情况要特别警觉,恐怕不是上天的选择,必须及时调整。

孙氏父子三人,孙权能力最差,而寿命最长。显示东吴不可能成为一统天下的主角。孙权若是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坚持蜀、吴联盟。协助蜀汉早日一统天下,减少百姓的灾难。天意难明,必须用心考察,以求合理应变。

(5)区域性人才,要有全局性眼光,促使自己所在地,为天下的利益,做出良好的贡献,才能提升价值。

东吴领域广大,人才很多。孙坚的英勇事迹,为江东子弟留下树立了榜样。却由于孙权才能不足,不能由江南进窥中原。众多人才,只能为区域性服务,未能为平天下作出贡献,便是领导人缺乏全局性的眼光。当年北伐,东路比西路要是方便得多,却只见孔明六出祁山,未见孙吴积极伐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