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1.9.3.13 13.省孔明一生:警惕示好之人
13.省孔明一生:警惕示好之人

我们说过,许多人看《三国演义》,看到关羽去世,便不忍,也不想再看下去。因为忠义既死,百念俱灰了。同样有许多人,看到孔明鞠躬尽瘁,死在边境,也不忍更不想再看下去。他这一颗照亮社会公义的明灯,忽然熄灭,世界一片黑暗,社会更无希望,令人叹息!

孔明一生,给我们的重大启示,说明如下:

(1)当人家特别对我们示好时,要提高警觉,有时候是要用命来回报的。愈对我好,愈需要小心回应。

孔明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一共拜访了三次。孔明死时,才54岁。正当壮年,不应该这样早死。长年奔波,久经劳累,才积劳成疾,可以说提前死亡。五十四减掉二十七,孔明总共为刘备拼命,达二十七年之久。三顾茅庐,相当于叩三次头。二十七除以三,等于九。刘备每叩一次头,孔明就要拼命九年。对刘备而言,太划算了;对孔明来说,则是太辛苦了。

(2)既然答应人家,就应该全力以赴,绝不半途而废。更不应该只是说“尽力而为”,做到什么地步都无所谓。

孔明可以答应刘备出山,也可以谢绝他的好意。决定权在孔明自己,因为他必须自己承受。他经过三次考验,认为值得一试。既然答应下来,他就义无反顾。把家中的事务安排妥当,便全心全意,为组织而尽心尽力。遇到事情,总是全力以赴,不保留、观望、马虎。对于既定的目标,永不放弃。刘备死后,仍然一本初衷,坦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面对,也说到做到。

(3)就算是主角,也有更换的一天。不可能永远当主角,要顺应天命。不应该怨天尤人,不要强求。

孔明下山,一开始就名闻天下,惊动世界。因为他是当时的主角,凡是和他不相上下的人,如周瑜、郭嘉,只要和他站在敌对的阵营,都早死。现在主角换人,变成司马懿。他也不得不提前归天。死生有命,果如孔明自己所言。但求心安理得,不必怨天尤人,更无法强求。

(4)一个人最怕晚节不保,年老时找理由,把自己年轻时的作为,全盘否定。如何慎始,更应该注意善终。

孔明在刘备死后,很可能已经明白,要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实际上已不可能。但他既不能退休,也不能投降或者篡位。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着头皮,一路走下去。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善终的最佳原则。在盖棺论定之前,不要为自己留下任何污点,至关重要。尽管有一些欠妥的地方,还不致败坏他的名声。

(5)自己是好人,也应该包容坏人。因为把现有的坏人赶尽杀绝,还是会出现另一批新的坏人,照样捣蛋。

李严、黄皓为非作歹,孔明早就知道。魏延、杨仪,都是有才无德的人,孔明当然也很明白。然而,有好人就有坏人,否则怎么知道谁是好人?人一上百,便形形色色,各种人都有。地位愈高,就应该包容性愈宽宏。若是一味疾恶如仇,看见坏人便想把他杀掉。恐怕不是良好的领导人。孔明重法纪,明赏罚。但是该容人时,还是得容人。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易杀人。孔明欣赏有才有德的君子,也能够适度包容有才无德的小人。并非没有原则,而是亟须用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