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1.9.3.2 2.孔明不救孟达:缓急之间的误判
2.孔明不救孟达:缓急之间的误判

孔明第一次北伐,自出师以来,累获大胜。忽报永安宫守将李严的儿子李丰求见,说是特来报喜。接着说明当时孟达降魏,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曹丕很赏识他,经常赐予骏马金珠,封其为新城太守,委以镇守西南的重任。曹叡即位后,朝中多人嫉妒。孟达很不安,表示有意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军马,径取洛阳。如果孔明配合进攻长安,则两京大定。这时又据报曹叡请司马懿复出,孔明大为吃惊,赶紧修书告知孟达,要他特别提防司马懿。这一耽误,给司马懿制造了大好的机会。

司马懿在家,听说孔明连连得胜,不禁仰天长叹。忽报曹叡特使,前来宣召复职。金城太守申仪的家人,又以机密事宜求见,细说孟达有造反之意。司马懿大喜,认为机不可失,一方面急奏曹叡,一方面径往擒拿孟达。途中捉住孟达心腹,搜出孔明来信。司马懿大惊,世间能者所见,果然相同。早一步杀了孟达,孔明还以为不幸被自己言中。其实,这一次是孔明误判而司马懿及时抓住机会,一缓一急,造成了孔明北伐的很大阻碍。

原先孟达是蜀军将领,当年关羽败走麦城,修书交付廖化,向上庸求救,而孟达和刘封,正是上庸地区的守将。刘封本来姓寇,刘备尚未有儿子时,收他为养子,当时关羽对他不以为然,刘封因而怀恨在心。孟达眼见东吴兵精将勇,麦城弹丸之地,哪里抵挡得住?何况曹操亲督大军前来,凭我们这些兵力,岂能对付两家的强兵?于是鼓动刘封,向廖化诉说一杯之水不能救一车薪火,要廖化回报关羽,静候蜀兵来救。廖化哀求无效,不得已大骂而去。后来刘备知道这件事情,便要派人来擒拿两人。孔明献计先把两人调开,升刘封为绵竹郡守,孟达仍留原地,然后命刘封率兵来擒孟达,于是孟达叛蜀归魏。有这一段不良的记录,孔明对他当然不敢轻信,以致丧失了这次联合进攻的机会,反使司马懿一举建功。

若是孔明立即回应孟达的建议,至少可以收复孟达的守区,而孟达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被司马懿消灭掉。当然,孟达给孔明的回信,写明司马懿复出,往返至少一个月,才能有所行动,也让孔明看出他的判断有误,更加不敢支援他。因为司马懿有了孟达叛乱的情报,根本不需要报告曹叡,可以马上行动,使孟达措手不及。所以孔明当时就料定,孟达必死于司马懿手中。

不论如何,我们可以推知,这一只看不见的手,正悄悄地从孔明身上,转向司马懿。因为分久必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合法?刘备一死,孔明失去依靠。在他的努力之下统一,刘禅承受得了吗?让孙权统一天下,以他那种虚伪、残暴、短视的性格,担当得起吗?算来算去,还是魏把汉篡掉,由魏代汉,再设法以其他方式来合,比较可行。何况孔明年已半百,要找一个人来顶替他,并不容易。司马懿倒是可用的人才,不妨借用他的势力,来企求转化。我们承认,这种想法不过是事后之明。当时谁也看不出来,就连司马懿本人,恐怕也不例外。这就是无形无迹的隐秩序,很难预测的证明。大家都知道未来会变化,但是测不准,所以叫做天机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