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1.9.1.3 3.刘备东征惨败:凡事当适可而止
3.刘备东征惨败:凡事当适可而止

化悲愤为力量的意思,是把悲愤的情绪,转化成为正义的力量。荆州原本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大举南下,造成赤壁之战,刘备才有机会占据荆州的一部分。如果早在刘表去世,刘备便以堂叔的身份,辅助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仍然表奏刘琦为荆州牧,就不会产生“借”荆州这种悬案,就会少了许多无谓的争执。后来刘备自领益州牧,也应该居于孙、刘联盟的君子协定,把荆州的一部分归还给孙权。孙、刘继续保持友好关系,也不致产生偷袭关羽的悲剧。东西两路北伐的计划,说不定会顺利完成。刘备那时候再和孙权好好商量,也说不定形势比人强,整合孙权的力量,共同匡复汉室,达成原先的理想。

现在时过境迁,既然最不想看见的事情,已经发生,再来想这些事情,也没有实质意义。刘备身负重大使命,在这种关键时刻,理应保持高度的冷静,聆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以寻求当前最为合理的决策。即使张飞咆哮公堂,相当情绪化,也应该以领导者和大哥双重身份,晓以大义,要张飞冷静下来,这说不定可以救张飞一命。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先北伐或先东征,由于具有充分的共识,大家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必然有更大的把握,争取到最后的胜利。可惜刘备凭一时的意气,连孔明、赵云的真心话都听不进去。刚开始可能凭着人多势大,把孙桓困在彝陵,大败朱然于江中,使孙权大受威胁。接着老将黄忠中箭受伤,以75岁高龄,战死沙场。五虎大将已去三人,刘备痛不欲生。孙权趁机把刺杀张飞的范强、张达,以囚车遣回蜀营,向刘备求和说:“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等人,是刘备痛恨的对象,现在都已经亡故。只有范、张二人,尚在孙营,特别把他们囚禁遣返。”刘备如果适可而止,双方尚有回旋余地。偏偏他誓必先灭吴,次灭魏,弄得孙吴同仇敌忾,推出陆逊这位年轻的奇才。刘备听说偷袭荆州,出于此人的诡计,更是愤怒,并且和关羽一样,轻视陆逊。于是陆逊故伎再来,先求和,后派遣刺客,然后纵火烧蜀营,和对付关羽的那一套,几乎相同。

刘备识才、育才、用才,都十分高明,但是临阵决敌,就不很擅长。得荆州,是孔明的策略;入川成功,由于庞统的规划。现在自己在战场上,必须随机应变,使得刘备虽然以老兵自居,却不如陆逊这位“黄口孺子”。又因为自己认为颇知兵法,以致移营就凉,而惨遭火攻。孔明听到刘备的决定,也觉得“汉朝气数休矣”而无可奈何。这一次重大的失误,使刘备毕生的理想,毁于一旦。但是刘备并没有悔意,这足以证明他的坚决——先东征再北伐,并非起于意气用事,而是意志坚定。

当时三国的人才,似乎快要用尽。刘备也许觉得,这样下去,就算汉室中兴,大概也难以恢复元气,不如在教化方面,立下模范。至于政治方面,留待后人去努力和解决。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也十分佩服,能够在继承帝位,权力欲望高涨的时刻,做出这样的决定,无论如何,就教化的立场,以义为先,应该是做人的不二法则。关羽、张飞如此,刘备当然不应该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