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1.8.1.8 8.孔明唁周瑜:表悲痛化众怒
8.孔明唁周瑜:表悲痛化众怒

周瑜临终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把责任统统推在孔明身上。我们一向认为是人死为大,对这句话当然非常重视。孔明是关键人物,如果不亲自吊祭,永远化解不了东吴将领对他的怨恨,如此将对今后两大集团的运作十分不利。因此无论如何,也要亲自到江东吊丧。去,固然是危机;不去,现状永远改变不了。想好办法再去,说不定危机就成了转机。

孔明首先料定,鲁肃会继任都督。他虽然不一定是水镜集团的人,但至少对孔明十分敬仰和同情,且几次危难,都对孔明提供了重大的帮助。相信这一次过江,他也会好意接待。

然后是准备祭文,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情,借着祭奠的机会,向东吴将领表白,趁机化解怨恨。使原本要杀他的人,也心酸手软而改变主意,反而促进今后的互相尊重。

对周瑜的死,孔明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鲁肃接任,比周瑜容易对付;忧的是吴中将士,对他的怨恨累积很深。他这一去,必须加强鲁肃的信心,解除将士的怨恨。孔明准备周全,这才由赵云陪同,过江而去。

他采用人未到声先行的方式,避免人一出现就引起众怒,来不及解释便被杀死的危机。虽然说赵云英勇无比,毕竟厮杀起来,对大家都很不好。果然孔明的声音传来,很多人就愤怒得想要动手,只是没有看到人,无从下手。这时声音所传达的讯息,十分感人,大家才了解到孔明的悲切真情,缓和了愤怒的情绪。加上鲁肃的从旁照顾,一场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终于化解为哀恸悲切的感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