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1.7.5.1 1.曹操杀孔融:刚直太过,取祸之道

1.曹操杀孔融:刚直太过,取祸之道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自小聪明。10岁时,有人说他“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他立即回应“如所言,君幼时必聪明者”。可见其直言无讳的习性已经养成。后为中郎将,累迁为北海太守,极好宾客,常说“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吾之愿也”。他一直以大汉的臣子自居,秉性正直,又急公好义,甚得人望。

曹操和孔明交手之后,更加觉得刘备的可怕。他认为真正的对手,只有刘备和孙权,其他都不足介意。于是传令起大兵五十万,要扫平江南。那时候孔融在朝中担任大中大夫的职务,劝谏曹操说:刘备、刘表皆为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又说: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曹操大怒,下令如有再谏者斩。孔融感叹说:“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有人密告曹操,曹操下令加以捕捉。孔融的两个孩子,在家下棋。家人叫他们赶快逃避,两个小兄弟,却认为破巢之下没有完好的卵,结果也被捕捉,一并斩首。父子都很刚直,所以命运相同。

从显秩序看,曹操不听忠言,孔融则过分直言,让曹操恼羞成怒,以致满门抄斩。从隐秩序看,曹操不觉悟,不知道隐秩序通过孔融,给他一些警讯,不应该再如此不义,否则不可能让他得逞。孔融父子则牺牲自己,给世人一种警惕,认清曹操的真面目,不要再上当。

然而,隐秩序的警讯,毕竟需要高度冷静的领悟力,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孔融所传递的信息,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刚直太过,取祸之道”,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