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1.7.3.11 11.太史慈壮年早死:反省调整,力求改进
11.太史慈壮年早死:反省调整,力求改进

太史慈年轻的时候,受孔融的委托向刘备求援。他有机会和刘备见面,却不像赵云那样,能够为自己找到好的主人,反而被孙策看中,想尽办法拉拢过去,成为十分得力的干部。赵云主动寻觅明主,太史慈则被动,士为知己者死。这两种就业方式,各有好处,但意义迥然不同。前者比较容易心甘情愿,凡事不计较;后者则怀有亏欠的感觉,好像自己尚未尽力,对不起主子。

孙权继位之后,把南方的事情委托给太史慈。周瑜气出病来,孙权亲自督军。张辽差人来下战书,太史慈应战,身中数箭。孙权使张昭问安,太史慈大叫:“大丈夫生于乱世,应该带着剑,立下不世的功劳。现在所愿尚未实现,怎么就这样死了?”可见相当自责。

太史慈死时,才41岁。正当壮年,便万分无奈,怨怼而死。若是和赵云一样,主动投效刘备,命运应该有所改变。因为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了警戒孙权:不要看不清楚大局,出于东吴片面的利益而危及孙、刘联盟,借张辽的手将太史慈杀死。倘若孙权因而知所改变,对未来的整合,必然有相当助益。可惜太史慈死时,孙权只知伤悼不已,却不能善体天意,用以调整自己。我们建议领袖人物,大凡重要干部死亡,都应该把它视为重大启示。细细分析其中的道理,反省调整自己。孙权厚葬太史慈,把他的儿子太史享养在府中,还不如借此反省,力求改进。无形无迹只能够借有形有迹的现象来呈现,孙权缺乏这方面的素养,殊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