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1.7.3.10 10.孔明下山:英雄造时势
10.孔明下山:英雄造时势

桃园三结义,象征人人都可以追求理想;孔明下山,表示大家都必须面对现实。前一阶段,重点在时势造英雄。若是显秩序和隐秩序互相调和的太平盛世,大家按部就班,根本用不着打打杀杀。这种时势,所造出来的英雄,以治世的能臣为主。东汉末年,则是显秩序遭受严重的扭曲,与隐秩序相去甚远。所造成的英雄,自然以武将为主。关羽、张飞、赵云、吕布、张辽、华雄、颜良、文丑、于禁、典韦、乐进、李典、黄忠、魏延、程普、黄盖、韩当、太史慈、甘宁、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如果不是当时的社会失序,混乱不安,哪里有这么宽广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施展?后一阶段,重点转移成英雄造时势。唯有极高明的人士,才知道如何利用各种英雄所打造出来的平台,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出奇制胜的策略,一人而改变天下的大势。孔明未下山之前,刘备一下子投奔这里、一下子投奔那里,带着关羽、张飞、赵云到处乱窜,而且活像扫帚星似的奔到哪里就败在哪里,弄得那个地方也很不安宁。隐秩序不断透露一个重要的讯息:光凭武艺高强是不够的,必须具有极为高明的策略才行。

显秩序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把天定胜人的思维弘扬起来;隐秩序则适时提示,英雄造时势,将人定胜天的主张通过某些特殊的贤能人士来付诸实践。

为什么说时势造英雄,表示天定胜人呢?因为天代表隐秩序,无形无迹。必须经由英雄来开拓,才显现得出来。没有这些勇于向现实环境挑战的英雄,哪里有什么时势可言?黄巾军和各路英雄,处于同样的时势。对隐秩序来说,机会是平等的。哪一路英雄获得胜利,谁被兼并或消灭,都由当事人的理想和努力来决定。隐秩序只提供机会,并不指定谁可以充当代言人。关羽若是自己不争气,上天还是帮不了忙。若是当时各路人马,一致认同黄巾军的主张,大家集结在一起,很快就推翻汉朝,相信隐秩序也会认同。可见时势不说话,把英雄造出来。至于造成什么样的英雄,则由英雄自己来表现。关羽若是心甘情愿地为曹操卖力,隐秩序有办法使他和吕布一样地早日归天。如果大部分武艺高强的英雄都追随曹操,恐怕隐秩序也只好改变主意,将天命归于曹操了。时势造英雄,不过是提供环境,让英雄们各自发挥,反过来造成明显的时势,使隐秩序依据当时大部分人的意向,做出合理的调节。曹操势大,孙权据险,但都不得天命。孔明看出这种局势,才不得不下山,扮演顶级军师的角色,创造三国鼎立的时势,提供下一步整合天下的有利基础。

孔明下山之后,发挥人定胜天的毅力,把英雄造时势的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隆中对策,分析了今后天下大势的走向。刘备不接受刘表赠与的荆州,孔明并不气馁,继续按照既定策略,和鲁肃密切配合,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孙权的反应,符合预期的要求。赤壁之役,孙、刘合作大败曹操。刘备趁机收复南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郡。孔明三分天下的策略,获得初步的成功。从此以后,刘备才有自己的根据地。他自领荆州牧,同时上表奏请封孙权为徐州牧。

这种重大的改变,看起来是孔明一人而改变天下,实际上是隐秩序看到刘备集团,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定,成为三大气球当中,唯一有希望吸引大众眼光的焦点,才借由水镜先生的精心策划,把孔明推上刘备集团首席军师的宝座。说起来是当时的情势,促使隐秩序放心地把孔明推向刘备,让他们携手合作,共创未来。

桃园三结义,把刘、关、张三人,用义结合起来,屡经各种严苛的考验,证明三人同心,并非任何力量所能分割。现在刘备和孔明,又紧密地合作。刘备形容自己的愉快心情,不小心说出“如鱼得水”这样的话来,甚至引起关羽和张飞的不满。幸亏孔明知道自己的处境,设法化解两人的猜疑,才使他们终于口服心服,精诚团结。

隐秩序如果看重刘备,关羽和孔明这两位重量级人士都心向于他,是不是上天已经把刘备当做真命天子,要把这一次分而复合的重大使命,交付给他呢?

这倒未必,因为兹事重大,必须再加以更严苛的考验和磨炼,然后再看情况而定。荆州从来没有被孙权占领过,但是孙权心有不甘,认为刘备占了太多便宜,孔明又为了顾全大局,不愿意和孙权撕破脸,以免妨害孙、刘联盟,所以无中生有地造出“借荆州”这样的名目,拖下一个难以了断的尾巴。有借就有还,不还便要打,弄得关羽和刘备,都为了荆州而伤透脑筋。大意失荆州,一下子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础,几乎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