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1.7.3.4 4.徐庶重返新野却不留:信用比命大
4.徐庶重返新野却不留:信用比命大

曹操看到别人,不一定想起“仁义”这两个字。但他一想到刘备,便联想到仁义。这种隐秩序的交感作用,看不见也说不清楚,但这种作用却实实在在,随时随地发挥功能。

他催动三军,漫山遍野,来到新野下寨。想起徐庶是刘备的好友,命他去招降刘备。投降最好,不投降也显示曹操的仁义,不愿见黎民百姓受苦受难,足以收买人心。有些人是真仁义,有些人则善于假借仁义的美名,大行不仁不义的事情。显秩序不一定分得清楚,隐秩序却一清二楚,怎么也隐瞒不了。曹操向徐庶说:“我今欲踏平樊城,奈怜众百姓之命,公可往说刘备:如肯来降,免罪赐爵。若更执迷,玉石俱焚。”徐庶来到樊城,与刘备、孔明共诉旧日之情。徐庶明白指出,曹操的目的,其实只在收买人心。刘备请徐庶留下来,干脆不要回去。徐庶说不回去会惹大家笑话。这一句话,现代人听起来很难理解。不回去就不回去,人家笑话,不管它就好了,怕什么?但是,那个时代的显秩序和现代大不相同。不讲信用的后果,十分严重。像徐庶这样的人士,把它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他回去向曹操复命,刘备并无降意,了却一件公事。他如果要离开曹操,也应该另作打算,不可以浑水摸鱼,一去不回头。然而,他因为老母已丧,抱恨终天。人虽然活在曹营,却誓不为曹操提供任何计谋,和不在并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不需要跑。何况刘备已经请出孔明,应该放手让孔明表现,自己不需要回来干扰,于是轻快地返回曹营。